
3.2.1 俄罗斯电子战系统发展现状
俄罗斯的电子战力量包括电子攻击、电子战支援、电子情报获取等。近年来,俄罗斯的电子战力量正作为一个新的重要兵种从幕后走向前台。俄格战争后,俄罗斯迅速掀起“新面貌”军事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俄罗斯有以无线电电子技术公司(KRET)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制造专业力量和专门的电子战部队。其中,作为俄罗斯军队电子战装备取得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突破,“克拉苏哈”电子战系统可用于电子对抗和战场侦察,充分满足了俄军队高精尖武器装备和电子战设备的迫切需求,同时更加全面推动了俄电子工业的总体发展和国防工业体系的复苏。目前,俄军正加紧为各电子战旅和独立电子战营装备可压制空基雷达的“克拉苏哈”-4系统,其他各类电子战系统也正在研制和部署中。
(一)源于战场实际的电子战系统
历史上,俄罗斯一直高度重视电子战装备的发展。尤其是俄军近年来加快电子战系统的研制,充分吸取了战场上的经验教训。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武装冲突时,由于俄军过于轻敌,在战争爆发的最初几小时里未合理使用电子战分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俄军数架苏-25歼击轰炸机和图-22M远程轰炸机被格军击落。同时,由于电子战作战力量与其他部队配合失误,俄军在目标识别、情报侦察和空地支援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在之后的作战过程中,俄军使用装备“大青”电子战系统的“米-8SMV-PG”直升机开展电磁信号压制,空中值班时间平均达到12小时至16小时,直接导致格军导弹制导雷达的探测距离下降超过了60%,有效探测距离缩短至10千米,为确保俄军军事行动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俄军还针对格鲁吉亚军队的防空雷达采用了反辐射导弹。战后,俄陆军电子战部队综合分析表明,俄军全面压制了格军的无线电通信线路,并通过对无人机信号干扰,导致格军出现无人机的损失。
(二)“新面貌”改革后俄军电子战力量发展
俄格冲突后的2009年4月,俄军就组建了隶属于俄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的第15独立电子战旅,并装备了俄军最为先进的“摩尔曼斯克-BN”通信压制站和“索具-3”气动干扰源等电子战系统。自2009年开始,俄军各战区也相继成立了包括电子战旅和电子战中心为代表的独立电子战部队。俄空天军针对苏-34前线轰炸机加装了“希比内”电子战系统,并在米-8直升机上安装了“杠杆”电子干扰站。俄空天军还配发了基于电子侦察技术的干扰机。
俄军的电子战旅和电子战中心编制有战略电子战营、战术电子战营和两个独立电子战连。战略电子战营主要配备“摩尔曼斯克-BN”通信压制站,战术电子战营装备了具有装甲输送车底盘的“水底生物”系统、R-330Zh“居民”卫星导航无线电干扰机和R-934型电子干扰站。俄军两个独立电子战连分别配备“克拉苏哈”电子战系统和“索具-3”气动干扰源系统。此外,俄军对于重要的军用和民用设施还专门配备了独立电子战营进行电磁掩护。
俄罗斯目前的电子战系统延续了苏联时期电子战系统的设计理念,即通过“干扰站信号强度高于被干扰信号30分贝”达到强噪声压制效果。但是,俄罗斯这一电子战设计理念,不仅降低了电子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更因为强噪声干扰信号存在而极易被敌方电磁侦察设备搜索发现,从而成为反辐射导弹攻击的绝佳目标。对此,“克拉苏哈”等电子战系统不得不配备高机动平台,从而快速进入有利阵地实施电磁杀伤,并在攻击后迅速机动规避打击。
(三)俄电子战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俄罗斯电子战系统研制和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俄电子战装备主要研发厂商对电子战系统进行了过度的包装和宣传。事实上,电子战装备远没有俄媒体宣称的“神乎其神”,俄方在过度宣传过程中带有战略考量。例如,2008年俄格战争中俄军在使用安-12PP飞机压制格军方雷达时,也对俄军雷达产生了强烈的电磁干扰;俄陆军地面电子战系统在压制格军方无线电通信的同时,也对己方通信和民用无线电电子设备产生了干扰。
二是电子战系统设计原理相对落后。目前俄工业部门所能提供的电子战产品,包括“克拉苏哈”电子战系统、“杠杆”和“莫斯科”系统等,均为20世纪70至80年代研制产品的技术延续。这种通过释放强噪声干扰从而开展电磁压制的技术手段,不仅造成设备庞大、机动性下降,更存在巨大的应用缺陷。
三是俄罗斯电子战系统研发体系存在严重的组织管理问题。目前,俄罗斯国内用于研制生产电子战装备的厂商包括无线电技术联合企业、联合仪表制造公司(包括“织女星”和“星座”康采恩)、俄罗斯原子能公司、俄罗斯航天局以及一些私营组织。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这些公司“各行其道”,开发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交叉重复,直接造成了人力和物资的大量浪费,同时也制约了俄电子战系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