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对方密如雨点的无人机“蜂群攻击”下,己方战机接二连三拉着长烟坠地。突然,己方激光武器现身,道道强光掠过天空。顿时战场形势逆转,对方无人机大面积失控、坠落。这一反无人机场景,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当前,随着无人机应用领域拓展、威力提升,很多国家在持续挖掘无人机战斗力的同时,也在全力研发和获取克敌制胜的反无人机技术及系统,不断推进其武器化,确保己方在此领域保持绝对优势,抵消和化解敌方无人机战力。
据《防务快讯》网站近日报道,美国陆军正将超过50%的科技预算用于研制激光武器,并预计从2023年起装备激光防空系统,以反制包括无人机在内的诸多飞行器。
那么,当前反无人机武器及系统研发进程如何?有哪些反制无人机的有效手段?今后其发展又会走向何方?请看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为您带来空军工程大学专家的解读。

无人机克星初露锋芒
■王 鹏
威胁升级 防不胜防
战场呼唤反无人机兵器
上可翱翔九天,下可贴地飞行;大如展翅巨鹏,小如蜻蜓蜂蝇。战场上,无人机的类型、功能林林总总,带来的威胁几乎是全方位的。
2017年4月,美国陆军发布《反无人机系统技术》报告称,随着近10年来无人机系统及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扩散,无人机对美陆军作战、联合作战、多国作战均形成威胁,而且防不胜防。
其实,对任何国家和军队来说,无人机的飞速发展,都意味着喜忧共至、利害参半。毕竟,无人机技术不仅仅掌握在自己手里,无人机也并非自家独有。
难以避开的还有一个事实:无人机发展速度越快,它所带来的威胁就越大。在当前战场上,这种威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军用无人机带有各类传感器,在其强大环境感知能力下,战场近乎透明,战场上重要目标和军队几无藏身之地。挖空心思策划的行动,经无人机一飞一拍,“剧情”就全部被“透”。如何防范无人机侦察与监视,让各国军队头疼。
其次,无人机攻击频现,威胁升级。今年以来,在叙利亚战场上,俄罗斯驻叙基地已经发生多起无人机袭击事件。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军也遇到多起武装分子使用无人机投放简易爆炸装置的活动。规模不定、形式不定、方位不定、时间不定……无人机灵活多变的攻击方式,客观上拉升了其威胁等级,也增加了对其反制的难度。
再次,无人机作为搭载平台,除执行侦察预警、军事打击、信息对抗、精确制导、中继通信等任务外,功能仍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也在形成新的现实威胁,比如被用于“发动宣传攻势”。2017年1月《简氏防务周刊》网站转载的“IS”发布的视频,以及2016年10月塔利班发布的自杀式袭击视频,都是用无人机拍摄的。
有威胁,必然就有反制。威胁越大,战场上对反无人机兵器的渴望与需要就越强烈。近年来,反无人机武器及系统的研发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尤其是大国,纷纷将其列为信息化时代维护国防安全的新“科技盾牌”。显然,这种普遍性的格外看重,既来自于各国对战争形态演进的理性前瞻,更来自于现实中愈演愈烈的无人机威胁。
见“机”行事 手段多样
反无人机武器雏形初现
纵横战场的无人机名目繁多,类型功能、大小尺寸、飞行高度、作战方式皆有不同。这就决定了在反无人机武器及系统研发、选用上,必须见“机”行事、手段多样。
当前,各国研发、应用的反无人机武器及系统雏形已经初现,大体可分为常规手段与非常规手段两大类。
常规手段方面,一是由常规武器“变身”反制利器。即通过改造常规武器使其担当“无人机杀手”。俄罗斯无线电工厂与伊斯托克公司联手推出的“反击中小型无人机作战系统”,就是现有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加装专门信息模块的结果。同时,俄军还对装甲车所用榴霰弹进行了改造,使其可在目标无人机附近爆炸,以上千枚破片有效杀伤集群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