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美英法三国对叙利亚实施空袭打击。在这次空袭行动中,叙利亚部署的防空系统意外“走红”。其中有一款“傻大笨粗”的雷达,虽不起眼,但可能在这次空袭防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请关注今日出版的《中国国防报》的详细报道——
傻大笨粗,不够先进?
米波雷达专克隐身战机
■郭衍莹

新闻背景
前不久,美英法三国用“战斧”巡航导弹及其他空地导弹对叙利亚实施空袭打击。空袭后美方宣称,“非常完美,非常精确”“105:0,一枚导弹都没被拦截”。而俄叙军方却宣称,击落了多枚“战斧”导弹,且是用老一代(第二代)苏制“萨姆”防空导弹拦截,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称:“我们看到了美国侵略,我们用上世纪70年代的导弹击退了它”,由此引发外界热议。是谁在谎报或误报军情?众说纷纭。不过,有人提出一个关键却被忽略的技术问题:“战斧”导弹是隐身的(雷达反射面积RCS仅0.03m2),老一代苏制“萨姆”防空导弹不具备发现隐身目标的能力,甚至新一代(第三代)的“萨姆”都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此次空袭中,叙方是如何发现和预警“战斧”来袭,并将其击落的?
本文的观点是,叙方可能借鉴了科索沃战争中南军击落美国隐身战机F-117的经验,利用老式的苏制米波雷达搜索和发现来袭敌机,将信息和敌机位置初步数据传送“萨姆”导弹系统,由“萨姆”导弹系统实施拦截。实际上,在叙拉塔基亚基地的S-400阵地上,的确部署有一台米波雷达。
不过,一些军事大国对米波反隐身雷达的宣传向来持低调和保密态度。米波雷达如何参加和配合防空导弹大系统的作战?在反隐身斗争中米波雷达有哪些优势和软肋?本文从科普角度解读这些问题。
米波反隐身雷达的优势与软肋
米波雷达是指工作波长在1~10米,或频率在30~300MHz的雷达。米波雷达的反隐身特点及其机理早为人所知。上世纪90年代爆发的一系列局部战争中,北约每次发动空袭前几乎都用隐身战机和反辐射导弹打头阵,压制和摧毁对方的防空与通讯系统,夺取制空权,然后进行大规模轰炸,迫使对方就范。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王牌”隐身战机F-117被南联盟的苏制防空武器系统击落,引起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尽管详情至今未解密,但据业内学者与专家的共识,应该是俄罗斯一台老式的米波雷达发现了F-117,然后将位置数据提供给“萨姆”-3系统,控制防空导弹一举将其击落。该事件向全世界宣告了隐身飞机不能被击落的神话破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这台米波雷达。
从技术上讲,隐身战机的雷达反射面积仅零点零几平方米,如F-117的雷达反射面积为0.01m2(比现在F-22的0.1m2和F-35的0.5m2都小),“战斧”巡航导弹的雷达反射面积只有0.03m2。米波雷达为什么能发现它?主要原因在于这么小的雷达反射面积值是对微波而言。当频率下降至米波时,飞机尺寸和电波波长很接近,二者会发生谐振现象,使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大大增加。到了米波段,F-117的雷达反射面积可高达10-20m2,大了三个数量级,所以隐身机或导弹在米波雷达的照射下就原形毕露了。
米波雷达另一优势是其抗反辐射导弹的能力很强。这是由反辐射导弹的工作原理所导致的。反辐射导弹靠天线搜索到对方的雷达波后,导弹沿着雷达波束飞行,直至摧毁雷达。科索沃战争中俄罗斯的老式米波雷达躲过了十天的轰炸和反辐射导弹的密集袭击,到了关键时刻配合“萨姆”雷达一举将F-117击落。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从武器的角度看米波雷达,它同样存在软肋:一是天线尺寸庞大,整个武器系统机动性差,易受攻击。二是抗干扰问题。在米波段,电磁环境干扰严重,还有强大的天空噪声干扰,需要采用多种手段予以排除。三是米波段天线波束宽,测量精度不高。尤其是低仰角时,测量精度进一步降低。尽管一些先进水平的米波雷达从技术上作了重大改进和提高,但从总体上讲,米波雷达测量精度不及微波雷达。因此一些军事大国将米波雷达多用作预警和搜索隐身目标,高精度的目标识别尤其是导弹跟踪、制导等任务还是选择微波雷达来完成。对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米波反隐身雷达和微波雷达的配套协同作战,可能是现代武器系统的一个最佳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