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更先进的驱逐舰刻不容缓
上世纪80年代,导弹驱逐舰成为世界各国军舰竞相发展的目标,信息革命的浪潮推动着舰船装备的飞速发展。此时,潘镜芙内心很是忧虑: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现有的驱逐舰落后很多。研制更先进的驱逐舰,刻不容缓!
为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作战需要,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新型导弹驱逐舰,由潘镜芙担任总设计师。潘镜芙深思熟虑后,明确提出建议:“一方面尽量选择国内新研制的好设备,同时引进一批中国暂时技术还比较落后的国外先进设备。”
动力装置是导弹驱逐舰的“心脏”。当时,国外先进的导弹驱逐舰采用的是燃气轮机,而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采用的是蒸汽动力,导致军舰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都受到很大影响。潘镜芙下定决心,在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动力装置上引用国外设备,当时这种做法引起了不小争议。有人开始讥讽他造的新舰:“如果设备出问题了,难道让外国人来解决吗?”
潘镜芙顶住压力,反复强调:“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可弥补国内的一些短板不足,使新型驱逐舰整体站在较高技术起点上,加快国产驱逐舰的发展速度。凡引进的设备,都要确定国内的技术责任单位和生产单位,实现国产化,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潘镜芙的观点很快得到了研究院和海军主要领导的支持。
国产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电子设备众多,各种天线林立,如何使舰上的电子设备不相互干扰,达到协调相容,是潘镜芙非常关注的问题。
马岛海战中惨痛的一幕,让潘镜芙触目惊心——英国海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是先进的防空型驱逐舰,可它偏偏被阿根廷空军的“飞鱼”号导弹击沉了。深究其因是电磁相容性没有解决好——卫星通信时,雷达就不能开机,一开机就干扰通信。
装舰后的第一次调试,潘镜芙就发现他们设计的军舰在雷达和卫星通信方面也出现了互相干扰的问题。那个夜晚,他彻夜难眠,反复思考问题的根源。想了一个晚上,潘镜芙百思不得其解,他决定第二天早上启程,先后赶赴上海、南京等地,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观察试验结果。经过几次联调后,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人都泄了气。
搞科研不经历一些“沟沟坎坎”,怎么能获得成功?潘镜芙决定向这座山峰发起冲锋。他组织攻关小组,分析抗干扰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然后一条条测试,终于在数百条可疑原因中,发现了新的干扰源。潘镜芙对这一重大发现兴奋地大呼:“我们抓住了‘潜伏间谍’,这下有办法对付了!”再次进行调试,干扰源果然消失了,他们终于攻克了电磁干扰这一世界难题。
经过十余年努力,由潘镜芙主持设计的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和青岛舰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交付人民海军。该型舰性能达到当时世界同类舰的先进水平,作战效能大大提高。此后,潘镜芙逐渐退居二线,不再具体负责舰船设计工作,但至今仍然担任国产军舰设计的顾问,为新型驱逐舰的继续改进做了许多幕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