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印度国防部网站
三、发射技术水平低,生存能力差。洲际弹道导弹通常采用储存、运输和发射一体化的发射装置,包括高机动特种越野车底盘、贮运一体化发射筒和无依托发射系统等。这种发射装置越野机动性好,承载能力大,环境适应性好;不仅能有效保护导弹,还能在非预定地点发射,甚至在行进中发射,可快速定位、定向和进行方位瞄准,发射准备时间短,隐蔽性好,可打了就跑,生存能力强。再以“亚尔斯”导弹为例,其发射时间仅20~30分钟。与之相对应,“烈火-5”现有5次试射纪录中,只有2015年1月的第三次试射采用了发射筒,其他四次均是裸弹发射,而所有试射的运输和发射平台均为半拖挂车或铁路平板车。这两种车辆越野和机动能力差,在发射时都需要液压千斤顶进行支撑,而且对发射场坪的强度要求高,例如只能在混凝土平整地面上进行。同时,“烈火-5”由于未采用无依托发射技术,需要预设发射阵地,进行复杂的定位、定向和方位瞄准操作,整个发射流程冗长。印度媒体称,导弹从起竖到最终发射,等待了2天时间。这一点甚至比不上朝鲜洲际弹道导弹,它的发射准备时间仅不到4小时。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固体燃料导弹,“烈火-5”本应具有的、发射准备时间短的优势也未能实现,而且在信息时代,发现即摧毁,其生存能力可想而知了。
四、制导技术处于中下水平,真实性能难以验证。“烈火-5”号称采用了环形激光陀螺仪技术而具备同射程弹道导弹中的最高精度。但实际上激光陀螺仪早于上世纪80年代就应用于战略导弹。如今已经发展到第三代陀螺仪。“烈火-5”的陀螺仪只能说刚刚赶上世界陀螺仪技术的主流。不过,“烈火-5”导弹号称采用气动控制+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其弹头可进行末段机动,已提高打击精度。尽管如此,“烈火-5”可能只配备单一的惯性制导系统,而为了减少惯性制导系统不可避免的累积误差,发达国家的洲际弹道导弹普遍采用复合惯性制导系统,即惯性+星光制导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精度。
如此看来,“烈火-5”导弹只是一种技术水平较低、仍处于作战鉴定性试验阶段的远程弹道导弹,距离正式服役尚需一段时间。唯一的亮点是,导弹飞行末段有机动变轨能力,一定程度增加了拦截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