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织网” 百密一疏
这张看不见的雷达“天网”,不仅技术先进,性能强大,而且遍布东西太平洋,具有大纵深的特色,是美国冷战以来在导弹防御上花费数十年时间和上千亿美元巨额投资的产物之一。这些平时低调的预警雷达资产,也是其他国家在导弹防御上最相形见绌之处。
美军太平洋地区的“天网”久经考验,但也曾关键时刻“掉链子”,让拦截导弹“眼睁睁”错过目标。比如2010年的试验中,在中段防御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海基X波段雷达,软件过滤功能关闭,恰逢靶弹发动机末级不稳定燃烧产生大量碎块,导致雷达视场内目标过多而过载。
目前美军只有一部海基X波段雷达且一直处于测试状态,战备值班时间并不连续。如果在该雷达停泊维护和升级期间发动攻击,美军只能靠陆基雷达识别诱饵,虽然不算“睁眼瞎”,但也相当于得了白内障的“独眼龙”。价格昂贵,体积大机动慢,测试和评估多年后,美国也下不了建造第二部的决心。目前,它每年仍能得到约1亿美元的拨款用于运行和维护。
多目标能力欠缺也是美军雷达网的一大隐患:陆基AN/TPY-2雷达从火控模式转化到前置预警模式时,为了获得更远的探测距离指标,牺牲了多目标跟踪能力;海基X波段雷达也没有多目标跟踪能力。这意味着目前陆基中段防御系统只能同时拦截一枚洲际导弹。在实战条件下,一枚洲际导弹带多个弹头进攻,“天网”能否招架得住?
被过度解读的“里程碑”
美国导弹防御局局长表示,此次拦截试验成功是系统发展的“关键里程碑”。
该系统宣布服役至今,一直是一边测试一边战备,屡试屡败,实弹拦截试验也一拖再拖,国会和民众对这个项目充满争议和质疑。“忍辱负重”多年的美军,为了证明陆基中段反导系统的“可信”和“可靠”,屡败屡试,此次终于成功,自然会不吝赞美,甚至“炫耀”。
美国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么?细看美军成绩单,19次拦截试验10次成功,成功率只有52.6%。最近3次失败,其中一次是海基X波段雷达故障,一次是杀伤飞行器故障,还有一次是杀伤飞行器未能分离。3次各不相同的故障,既显示了导弹防御系统的复杂性和高难度,也证明了美国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尚不成熟。
与其说,这次试验是发展的里程碑,还不如说,是改进的垫脚石。深入了解美军反导雷达网的特点和不足后,我们就更不会因为一次拦截试验的成功,而认为美军导弹防御能力有了飞跃性的提高。诚然,一次拦截成功能够说明很多问题,但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人云亦云的惊讶担忧只会徒增烦恼,冷静之后的理性分析恐怕更加重要。
越来越完善的防御系统,不仅依赖拦截装置的进步,也要靠背后支撑的预警探测“天网”。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美军“织网”的速度和决心非但不会改变,反而会提速加强:升级改进现有的陆基、海基各型雷达,研制新型的“远程识别雷达”,还计划在夏威夷州新建一个“中程识别雷达”,填补在太平洋中部的预警和识别空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