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导弹27年,这个大校有点神秘

来源:当代海军杂志作者:于贵民 侯文泽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6-01-19 21:39

为什么在这条路上坚持这么久?

那是1991年,金振中刚刚参加工作三年。波斯湾上,美军战斧巡航导弹一战成名。这场战争震惊了中国军队和中国军工。巨大的武器代差让金振中彻夜难眠,海军装备必须要迎头赶上!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判断某型号导弹是否合格,要看试验中靶率。低于某个值,就需要发射相同数量的导弹重新再做试验,不仅鉴定结论的可信度不高,还浪费了宝贵的实验资源。

“一发导弹价格不菲,能不能用较少的导弹实验样本,做出可靠性较高的鉴定结论?”金振中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经历一年多的艰苦攻关,他创造性提出“小子样试验与鉴定理论”。该项研究成果首次应用于某型导弹定型试验,使试验周期较以往缩短80%。如今,“小子样”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海军各种型号导弹试验中,解决了近百项技术难题,取得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靶场也是战场,金振中深深明白这一点。上世纪60年代某型导弹试验,进行动物模拟。导弹发射后,舱面上的动物血肉横飞,舱室中的动物也是奄奄一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3名靶场技术干部主动请战登艇,在极限条件下收集导弹发射数据。

这是一代代海军装备研究人员传承的精神,铸国家利剑,挺民族脊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