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霸王”C-17战略运输机曲终谢幕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顾伟责任编辑:张硕
2015-12-12 21:00

美国C-17战略运输机正式停产

“环球霸王”曲终谢幕

当地时间11月28日中午12时15分,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工厂,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第279架C-17“环球霸王-III”战略运输机被缓缓拖出厂房,数百名员工怀着复杂的心情参加了它的交付仪式,原因是当这架“环球霸王”被买家卡塔尔空军接收后,持续了24年的C-17生产线便宣告关闭,波音计划将长滩工厂的生产设施予以出售或关闭,并且计划裁减这里的397名员工。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说起C-17,就不能不提到上一代C-141的故事。早在半个世纪前,奉行“全球战略”的美国就放弃以涡桨发动机作为战略运输机的动力源,当时的洛克希德公司发展C-141“运输星”军用喷气式运输机,它最远能飞行1万千米,载重40吨,开启战略空运新时代。据说,当“运输星”服役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后,苏联将军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的‘运输星’在哪里?”正是来自“运输星”的刺激,苏联紧急开发出另一款世界级名机———“伊尔”-76。

让美国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受到C-141启发的苏联竟然发挥系统集成方面的优势,使自己的“伊尔”-76后来居上。美国著名的《航空周刊》曾不客气地指出,C-141太过娇贵,需要设施完备的机场(如水泥跑道和标准长度的滑行道)起降,而“伊尔”-76却能在临时修建的野战机场起降。苏联设计师的另一大“先见之明”是“伊尔”-76的机体较高,当它与C-141摆在一起时就特别明显,C-141的“肚皮”简直要擦到地面了,而“伊尔”-76则离地2.55米,这就有利于“伊尔”-76机身腹部在降落时免遭地面石块的撞击(特别是在土质跑道上),同时便于发动机的拆卸。

正因为C-141在技术上“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让美国空军很不满意,结果只买了284架就草草收场,2007年更是将全部C-141退役,取而代之的就是新型C-17“环球霸王-III”,用美国空军少将蒂莫西·M·扎达里斯的话说:“我们决心用C-17弥补C-141的‘技术耻辱’。”1980年10月15日,美国空军正式发布旨在取代C-141的C-X招标书,开宗明义地要求新的战略运输机既要达到货物高吞吐量,又要求能在前线简易机场起降,这摆明是受到“伊尔”-76的刺激。最终,麦道于1981年拿到C-X的合同,定名为C-17“环球霸王-III”。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