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兵讲那喀秋莎火箭炮的故事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于鹏程 董金龙责任编辑:刘航
2015-06-10 10:57

博物馆里的“喀秋莎”。

弗利尤洛夫大尉

法西斯侵略者没有给红军足够的时间。БМ-13-6火箭炮定型后仅仅两个月,还没来得及大规模生产,苏德战争就爆发了,伊万尼辛在学校的值班室里经历了德国人的第一次轰炸。他记得很清楚,那天是7月22日,防空警报凄厉地嘶吼,弹片和碎片敲打着屋顶。“天很黑,探照灯在夜空里扫视,爆炸声从我们头顶的天空中传来,但看不到飞机在哪里,”伊万尼辛回忆,“从那天起,德国人每天晚上都会来轰炸,从夜里10点一直持续到凌晨5点。”

然而,侵略者的疯狂没能阻止学员们的学习。伊万尼辛每天在学校学习12小时,火炮、战术和数学是他的必修课目。这期间,弗利尤洛夫大尉成了他的偶像。

战争突然爆发后,“共产国际”工厂的火箭炮生产线昼夜开工,并于1941年6月28日向莫斯科军区交付了首批7辆“喀秋莎”(那时候这个名字还没传开)发射车和3000发火箭弹。莫斯科军区将这7辆车编为一支独立的实验火箭炮连,由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弗利尤洛夫大尉指挥,成员都是从伊万尼辛所在的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党团员中挑选的。

这支小部队很快赶到白俄罗斯的奥沙尔火车站。在弗利尤洛夫指挥下,5辆火箭炮悄悄展开,在短短几秒钟内便完成齐射,80枚火箭弹如冰雹般砸下。一时间,整个车站到处都是血迹和残肢,大量物资被火蛇吞没。德军军官按经验推测,他们遭到了苏军一个炮兵师的袭击,遂命令炮兵部队开炮还击,同时出动飞机在附近搜索。但奇怪的是,他们根本没找到任何苏军大规模炮兵部队的痕迹,飞机侦察也只看到几辆苏联的吉斯卡车在向后方高速撤退。由于目标太小,德国空军没有进行攻击。当时德国指挥官大惑不解,这一个师的苏军炮兵难道凭空消失了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