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门“喀秋莎”齐射,威力相当于一个普通炮兵师。
今年3月,大量伊拉克军队及民兵武装在战机掩护下,从三面进攻被“伊斯兰国”组织占领长达9个月的战略重镇提克里特。伊拉克电视台称,伊军在战斗中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火箭炮,一举收复大片失地。有人惊呼,昔日“喀秋莎”的风采重现战争舞台。
不过,伊军使用火箭炮的场面与二战时苏联红军相比确属小巫见大巫。马克·帕夫洛维奇·伊万尼辛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都与传奇的“喀秋莎”火箭炮并肩作战。他先是指挥炮兵连,后来带领一个师冲锋陷阵,曾经历密集的轰炸、见证希特勒地堡的攻陷。这位胸前佩戴着6枚勋章和无数奖章的老兵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的战斗伙伴和那场亲历的战争。

今年93岁的伊万尼辛。
在军校与“喀秋莎”结缘
战争爆发前,19岁的伊万尼辛进入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当时,学校门前摆放着一套被遮盖着的神秘火炮系统,伊万尼辛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它是在某个深夜悄悄运来的,教官们称它为火箭炮,仅此而已。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伊万尼辛终于被告知,那是红军即将装备的自行火箭炮———在一辆“吉斯”卡车上安装了16管可180°旋转的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教官们说,一门这样的火箭炮能在短短几秒钟内让数个足球场大的区域变成死亡之地。不过,据说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起初是为空军的伊尔-16战斗机设计的。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5架伊尔-16首次使用这种武器向日军飞机发射火箭弹,并击落了其中两架。但受制于精度,火箭弹在空军手里起的作用并不像之前预测的那样大。
1938年,苏军高层开始尝试将火箭弹从飞机上搬下来,为陆军研制车载火箭炮。没人能想到,这个决定拯救了苏联的命运。1939年4月,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生产的约11门实验型火箭炮交付部队,但这之后又足足拖了两年才得以定型。因为当时的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认为,这毕竟是一种新式武器,还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大量装备。1941年6月17日,被命名为“БМ-13-6”(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的车载自行火箭炮向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以及军械人民委员乌斯季诺夫进行了成功地发射表演。伊万尼辛的一位教官当时是负责发射的炮手之一。他告诉学员们,那几位老军人被火箭炮的巨大威力所震惊,一致要求开足马力生产并装备部队。伊万尼辛所在的学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取来一套,伊万尼辛于是幸运地成为第一批科班培养的火箭炮指挥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