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时代文化建设系列谈之二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董斌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2-12-15 11:15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新时代文化建设系列谈之二

■董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刻阐明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明确了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持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最根本的要求、最集中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错综复杂局面,我们党破立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推动全党大抓宣传思想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分别召开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理论是非、校正工作导向,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发展。特别是我们党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确立和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制度,夯实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政治根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我们要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新闻宣传,无论是文艺创作生产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是精神文明创建还是网络建设管理,都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上的强大力量。让时代的新风新貌影响每一个人,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滋养出一种深沉的内心力量,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努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指标。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项立心塑人的工作,坚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持续抓好经济建设、推进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努力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努力用党风建设成果辐射和引领社会风气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对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各类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尊崇褒扬英雄模范,关心关爱先进典型人物。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发挥优秀文化产品陶冶道德情操的作用,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培育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的良好环境,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持之以恒以法治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继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每个人的共同追求,让文明理念根植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从而在全社会凝聚文明共识,夯实文明基础。

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创造力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驱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守人民立场,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让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热情涌动、文化创新创造源泉涌流、文化创新创造成果涌现。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创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创造的热情,提升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的素质,畅通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创新创造的渠道,不断激发蕴含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新潜力和创造热情。必须把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将文化创新创造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行业、各领域,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然而,在国际话语权斗争复杂激烈的大背景下,西方话语与叙事体系依靠先发优势,目前仍占据相对强势地位。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发展前沿传播理论、运行机制以及传播科技,大力培养国际传播专门人才,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遵循传播基本规律,全面提升传播效能,汇聚各方资源,凝聚传播合力。必须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价值追求,宣传好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