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喜人间好时节
■武华民
月近中秋,一些往事又涌上心头。
40年前的中秋时节,正在读高三的我参军入伍。
虽然穿上军装,但我言行里还带着青涩和幼稚。记得当兵第二年中秋节的前一天,天下着雨,我们参加野外训练,直到凌晨3点才完成任务。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营区,简单洗漱后便倒头昏睡过去。
晚上,连队会餐。因完成了任务再加上是中秋节,炊事班为大伙准备了丰盛的节日大餐。
当我走进饭堂来到我们班的餐桌前,却发现已经没有空位。我平时常坐的位置上,坐了一个陌生人。
当时,我还没休息过来,情绪不高,一看又没了座位,心里顿时有些不快:“我不吃了!”说完,就把碗筷撂到桌子上,扭头回到了宿舍。
班长詹国年赶了回来,向我解释道:“参与训练的兄弟单位的同志也一起就餐,有一位同志分到了咱们班。走,咱现在回去,旁边再加个凳子就行了。”可任凭班长怎么劝,我都不肯回饭堂。
不一会儿,指导员张代民也来到我身旁。指导员轻轻拍着我的肩膀,笑呵呵地说:“小武,走,到连部那张桌上吃饭,我们那桌人少。”在他们连拉带劝下,我坐到了连部的餐桌前……
晚饭后,战友们都去看电视了,我一个人在宿舍呆坐着。这时,张指导员又来到我们宿舍,坐到我的床铺上。他拉着我的手,把一块月饼塞到我手里:“过节啦。这两天你是不是累了?是不是想家了……”那天,指导员和我拉了好一会儿家常。他表扬我是一个学习认真、工作积极的新兵,给大伙的印象很好,这次的任务也完成得不错,但是,也有遇事不够冷静、不会控制自己不良情绪这类小问题……
经过指导员的耐心开导,我的心情渐渐好起来。我为自己晚餐时的鲁莽而感到羞愧。事后,我才知道,当天全连每人发了一块月饼,而指导员把他的那份给了我。
12年后,我已是一个连队的指导员。也是在一个中秋节前,上级安排我到千里之外的战友家慰问。这位战友的家在沂蒙山区,不久前家里不慎失火,烧了房子、牛棚和一些农具。
傍晚时分,当我好不容易找到战友家时,他们一家人都很激动。因为他们知道从部队到他们家,下了火车要倒汽车,然后再倒拖拉机,很费周折。看到部队派人千里迢迢来慰问,带来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的关心,那一刻,战友的母亲泪水涟涟。
那个月圆之夜,战友和他的家人不顾灾后生活困难和我的婉拒,执意在临时搭建的厨房里给我做了一顿山东特色的大饼卷大葱。
山区,圆月,风淡淡的。石头院墙里,石头凳子上,战友和他的父母反复看着部队的慰问信,分享着我带来的月饼。那一刻,我想他们的心里一定温暖了许多,不再感到无助。那一刻,我也想起了12年前的自己,心也曾被战友们这样温暖过。
不久,这位战友收到了单位发放的一笔特别慰问金,及时修缮了因火灾损毁的房子。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明代学者徐有贞在《中秋月·中秋月》中寄寓了节日的美好祝愿。回想那年中秋节指导员对我的关心,以及另一个中秋节我受单位委托到战友家慰问,不都是一种美好的情愫吗?岁月里这些美好的情感多了,生活自然会变得温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