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陈福田: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来源:中国航天报作者:刘淮宇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2-04-20 10:57

陈福田在型号研制一线工作。 中国航天报资料图片

陈福田是我国地地固体常规导弹技术开拓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一个新中国成立前靠捡煤渣谋生的孩子,经过党和国家的培养,成为了造导弹的院士;为了提升导弹打击精度,花甲之年他还冒严寒勇闯戈壁,研究残骸;晚年罹患癌症,却依然笑对病魔,与死神赛跑,争取更多工作时间,甚至连做梦都在想着型号,一直奋斗到生命终点。

辗转反侧忧国防 魂牵梦绕系型号

在陈福田病重住院期间,单位领导和同事经常去301医院探望他。“陈总的病房就像是型号协调会的现场,一与同事谈论起工作,陈总仿佛就变成了完全健康的人,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同事们回忆。

2015年2月初,陈福田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在与看望自己的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领导交谈时,陈福田发自肺腑地说:“我真羡慕你们,真希望自己能赶快好起来,继续工作。”

进入3月,陈福田连续几天整夜睁着眼睛,无法入眠。医生决定为他使用镇定药品促其睡眠。

陈福田终于安然入睡了。但连续好几天,陈福田夜间睡眠时都不停地说梦话。陈福田的儿子陈克力悄悄用手机记录下这些声音和画面:

“你们在第一线紧张而有序地工作,我呢很遗憾,不能和你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刚才几位院领导找我谈话,我就向他们表示,我说我现在一个方面,我很羡慕你们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期,在第一线为我们的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我也很遗憾,没能和大家一道同甘共苦,继续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党作出贡献……”

陈福田在病床上讲的那些话语,有的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型号攻关时讲的话,有的是前不久与来医院看望他的同事交谈时说的话。

在睡梦中无意识状态下吐露的心声,反映了老人对航天事业和型号研制工作的牵肠挂肚,抒发着他一辈子以国为重、为导弹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倾注满腔热血的真挚感情。

勇斗病魔向天笑 临终著书传千古

陈福田的病是在工作当中发现的。

2007 年的一天,国家某重点型号的一次飞行试验在我国西部戈壁成功实施。年近七旬的陈福田,作为该型号系列总设计师,乘飞机返回北京途中,突然感到行动不便。

回到家不久,症状没有缓解,经过一系列检查,被诊断为胃癌和前列腺癌转移。他随即被转入301医院进行治疗。手术治疗加住院观察半年后,陈福田顺利出院,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2014 年5 月的复查结束后,医生发现肿瘤已发生转移,必须留院治疗。仍然放不下工作的陈福田,只得托人在探望他时把自己精心收集的科研资料从家带到病房,继续工作。

一辈子从事导弹研制,陈福田见证了我国地地固体常规导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宝贵的专业技术经验。病重期间,他开始考虑要在身后为别人“留下些什么”。

结合他对近年来国际形势、周边安全环境和导弹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他开始着手《“空海一体战”及其引发的思考》一书的写 作工作。从那时起,每天下午都是陈福田的写作时间。

陈福田离世前,6万余字的《“空海一体战”及其引发的思考》一书的完整稿送到了他的手中,也算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愿。这本书是陈福田长期研究国际军事战略和航天型号应用的系统总结,也承载着陈福田对国防科技工业未来发展和所从事专业发展的期待和深情。

勤勤恳恳铸利剑 忘我工作报党恩

由于涉及国防机密,陈福田和同事们以及他们所做的工作鲜有公开亮相的机会。其实,陈福田为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领导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固体常规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首次提出并攻克捷联惯性制导及全数字控制等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近程常规导弹的空白,该型号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他敏锐地分析国际军事斗争形势,颇具前瞻性地领导并研制出新型地地固体常规导弹武器系统,使我国导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巩固国防实力作出突出贡献。

——他领导研制的导弹武器系统至今仍是我军的主战装备之一,多次参加军事演习和国庆阅兵,有力地震慑了敌对势力,彰显了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实力和决心。

陈福田对自己生活的标准要求很低,对工作的标准要求极高。在被认定为成功的一次型号飞行试验结束后,他对导弹打击精度仍不满意,花甲之年还深入戈壁荒漠捡拾导弹残骸,工作了7天终于找到了残骸,分析出了问题。驻守戈壁的军人说:“场站建成几十年来,第一次有型号总设计师来这里亲自找残骸,也是第一次有这么大岁数的专家走进我们场站。”

陈福田经常勉励年轻人,从事导弹武器研制工作,就要“严谨细致、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尽管后来不再分管具体型号,他仍带领同事在技术基础和预先研究领域开展大量前沿技术跟踪、军事战略理论研究等创新型工作,在技术创新、型号发展、领域开拓、人才培养方面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几年前的一次家庭聚会上,陈福田给妻子儿女和孙辈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我是在抚顺的贫民窟里长大的,那时还是在解放前的旧社会,要靠给人背煤和捡煤渣赚钱补贴家用。煤窑里的煤筐呀,比我的个头还要高。”

陈福田顿了顿,发自内心地说:“没有党,就没有我陈福田的今天,所以我们做工作一定要对得起党,来报答党的恩情!”(刘淮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