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各项竞赛中披荆斩棘
收获满满
他们将理论成果转化成战斗力
申请一项项专利
他们是闪闪发光的科大人
成功的背后
不仅有闪光的智慧
更有闪光的汗珠
今天
我们将镜头对准这批
“有点牛”的本科学员
郑一凡
2018级本科学员
在备战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CADC)期间,郑一凡发现模型水火箭在设计和技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此他与队友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并付诸实践验证,最终完成多个专利的申请。
从2019年第一次参加CADC比赛的“小白”,到现在能形成可推广方案的“大牛”,离不开郑一凡埋头苦干、积极探索的钻研精神。为解决传统水火箭回收困难问题,他和队友泡在实验室倒腾火箭模型,在田径场发射试飞火箭,在图书馆讨论解决方案,“有遭遇挫折的苦闷,也有解决问题的喜悦,更多的是对目标的坚定!”靠这份坚定,他连续几个月过着三点一线生活,最终完成“一种用于水火箭的并联式模块化柔性动力装置”专利申请。
雷国忠
2018级本科学员
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中,雷国忠及其小组成员以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空抛物实时监控预警与调查取证系统”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专利的撰写与申请。
大赛前选择项目主题时,一则高空抛物造成行人伤亡的新闻给了雷国忠灵感。由于高空抛物发生场所多为高空楼层,很难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和有效的调查取证,因此,这一问题亟待解决。雷国忠想,能不能借助人工智能设计一套监测系统,解决这个城市管理痛点呢?有想法就要有行动,锚定这个目标,雷国忠开始了漫长的备赛过程。
“最困难的莫过于模拟外场环境了,因为没办法也没条件进行室外高空抛物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利用实验室已有的透镜、相机等常规器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目标识别与追踪领域,完美地模拟出了高空抛物的环境。这项创新成果也成功申请到专利。
郭云霄
2018级本科学员
郭云霄凭借单兵队列动作纠错系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成功获得国家级立项。他将阶段性报告修改形成发明专利申请书,并顺利通过专利审查。
问起郭云霄拿到发明专利的秘籍时,他说:“对知识的好奇心。”数学专业的他,从大一就开始接触数学建模竞赛。万事开头难,由于相关课程还未开设,即便对于高中提前自学了线代和高数的他来说,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但对知识的那份好奇始终牵引着他,让他从未停下脚步。经过两年的训练,他的综合能力显著的提升,带领建模小组拿到了“美赛”特等奖。但他不满足知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于是参加了大创且获国家级立项。他将阶段性进展撰写的报告修改形成发明专利申请书,并顺利通过“一种单兵队列动作智能实时监督纠错系统及方法”专利审查。
几年来的收获都源自于一直以来对学术的满满热情与执着; 源自于两年以来无数个凌晨1点、2点;源自当初的那份坚持。
袁夏龙
2018级本科学员
袁夏龙在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获得一等奖,凭借发现的系统漏洞成功获得了两项专利。
入学之初,袁夏龙就被量子通信课深深吸引。这种新型通信方式在理论上是无条件安全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通信双方的设备存在着很多漏洞,所以给了量子黑客可乘之机。“能不能修补这些漏洞,使保密通信更加安全”一直是袁夏龙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挑战杯”竞赛给了他解决问题的契机。在“信息安全”专项赛中,他们决定挖掘出量子保密通信系统中的漏洞,将其作为制胜的关键一招。
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实际的实验设备和理想化的仿真过程差距很大,参数设置不匹配,通信的方式和协议不一致……整个暑假,他们都在实验室里面调试设备。最终,凭借他们发现的系统漏洞,在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获得一等奖,研究成果成功获得了两项专利。
刘吉洋
2019级本科学员
他带队参加第五届全军军事建模竞赛,斩获全军特等奖。发表在优秀论文集,理论成果在某空降兵部队深化实践后,实现国防专利立项。
谈到军事建模,刘吉洋说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来。第四届军事建模的失利给了他很大打击,但他没有放弃。一年来,他与队友认真总结复盘,做好分工合作,请教学姐学长。在繁忙的学习训练中挤出时间建模,漫漫长夜见证了他为解决实战问题的决心,各大赛场展现了他不服输的风采。省赛第一、洲际赛第一、国际赛斩获银奖……一步一个脚印,刘吉洋走得踏实且坚定,终于,在第五届军事建模中一举夺魁,解决方案得到了出题单位的认可。为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他没有满足于特等奖和论文发表,而是对接部队进行模拟仿真,完善模型,最终将成果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李保龙
2019级本科学员
大一下学期,初出茅庐的李保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儿,最终夺得全国二等奖,成果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大一时,李保龙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机械设计的课程,没有实践基础,也没有理论指导。“敢想就要敢做!”他曾连续两个月加班到凌晨两点,也曾在满是机油的车间地上睡过午觉。校赛第一、省赛第一,他一路乘势而上闯进国赛,最终成果成功申请专利。
(文字:刘吉洋 张兆轩 图片:郗紫阳 素材:孔玺畅 孙邡童 刘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