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个退伍兵改变了一个村!“红一连”党支部到底强在哪?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梁蓬飞 钱晓虎 周远 胡瑞智责任编辑:杨红
2021-07-28 06:49

永远坚固的红色堡垒

——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培育铁心向党的红色传人纪实(中)

■解放军报记者 梁蓬飞 钱晓虎 周 远 通讯员 胡瑞智

“这里太危险,让我们来!”

连日暴雨,四川省南江县九青村汛情突发。村党支部书记杨意带领党员突击队跳入水中,加固堤坝。

“关键时刻党员带头,这是我当兵时学到的。”2017年,杨意从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退伍返乡创业。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他积极响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毅然到偏远的九青村任党支部书记。杨意借鉴“红一连”党支部建设经验,以建强基层组织为抓手,不到两年时间将九青村带入全国文明村镇行列。

一个退伍兵改变了一个村!前来“红一连”参观的人听说杨意的故事,都很好奇:“红一连”党支部到底强在哪?

原则面前无例外——

不行“变通事”,不做“老好人”

2019年9月,“红一连”组织连庆活动。听到这个消息,该连退伍战士董一雷主动要求参加,并自告奋勇担任老兵召集人。他的举动,让连队干部颇感意外。

董一雷服役期间,考入某士官学校。按照相关规定,他毕业后可以优先晋升高一级军衔。由于自身军事素质过硬,当时还是下士的董一雷认为晋升中士是板上钉钉的事。回到连队后,他一度放松自我要求,甚至影响了内部团结。

到底让不让董一雷晋衔?支委会上,大家一致投了反对票。得知结果,董一雷找连队干部讨说法:“和我同期毕业的战友都留队晋衔了,凭啥就我不行?”

支部成员轮流找他谈心,让董一雷逐渐认识到:在“红一连”,没有可以变通的事,也没有“网开一面”的人。

没能如愿以偿,离队后他反而对连队感情更深。连庆活动时,董一雷帮着忙前忙后。在新老兵座谈环节,董一雷动情地说:“虽然当年没能留队,但连队党支部教会我很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清二楚,原则就是红线。”

支部建在连上,更要强在连上,坚持组织原则是关键。不仅是调级晋衔,“红一连”党支部在处理评功评奖、考学提干、选送学兵、发展党员等基层敏感事务上,始终把组织原则挺在前面,坚决不做“老好人”。

2017年底,上级分配给“红一连”5个入党名额。经群众测评、民主推荐,5人名单提交到支委会上。

“发展党员必须坚持标准,宁缺毋滥,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红一连”党支部反复研究,认为其中1人尚不具备入党条件,最终只推荐上报了4名党员发展对象。

严把党员入口关,确保党员个个是“刀尖子”,支部才能成为“铁拳头”。在“红一连”,官兵入党前,不少人写过两份以上入党申请书,能一次性通过入党考察的党员很少。

“红一连”还有一项沿用数十年的制度——月评6名优秀共产党员。连队现有34名党员,按这个评选频率和名额,有人认为评上应该不难。但只要看看他们首次评上当月优秀共产党员所用的时间,就知道并不容易:指导员郑纪文,任职4个月后;排长汤明达,下连6个月后;大学生士兵党员潘韶钰,入伍15个月后。

不搞轮流坐庄、平衡照顾,全凭平时表现和工作实绩。在原则面前,“红一连”官兵心里有杆秤、眼睛是雪亮的,谁也不能例外。

党员必须扛重担——

模范带头,成为竞相争取的“特权”

“党员楼下集合!”这是“红一连”最常听到的口令。每一次有任务,党员都率先站出来。

“红一连”规定,党员要做到“五个带头”:学习上带头,思想改造走在前;训练上带头,险难课目练在前;工作上带头,苦活累活干在前;生活上带头,遵规守纪严在前;打仗上带头,生死关头冲在前。不仅如此,官兵一旦入党,就自动多了3种身份:党员突击队队员、党员示范班成员、党员攻关组组员。

党员要多付出、吃苦又受累,为啥还一个个争先恐后?四级军士长李军告诉记者,在“红一连”,这是党员才享有的“特权”。

那年连降暴雨,驻地县城告急。“红一连”奉命迅速前往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所有党员带上工具,随我前往目标地域。”时任连长楚科纬第一时间集合全连官兵,成立党员突击队,部署任务。当时还是列兵的李军很想参加,他悄悄跟在党员队伍后面。眼看就要登车,他被细心的楚科纬一把拉住:“你不是党员,不用去!”李军抓着车后挡板硬是不松手。无奈时间紧急,楚科纬只好破例让他上了车。

在抗洪一线,李军看得真切:最危险的地方,党员站排头;最苦最累的活,党员抢着干。

耳濡目染的李军,对这群浑身是泥的战友有了新认识。他暗下决心,也要做党员、享“特权”。

1928年2月,“红一连”组建全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数月后,受命担负宁冈新城主攻任务。临战动员大会上,时任党代表郑毓秀问大家:“谁愿意担任突击队员?”全连党员纷纷请战。

支部是战斗堡垒,党员是先锋模范,跨越这么久远的时空,“红一连”官兵本色依然。

同样是基层连队,同样是共产党员,为啥“红一连”能把党员作用发挥得这么好?

一位上级领导曾带着这个问题,专门到“红一连”蹲点调研。他发现一个规律,连队无论干什么,主要依靠各级组织去推动。

战士们说,在“红一连”,谁是党员很容易就看得出来,因为他们的思想觉悟、作风形象和能力素质,都明摆着。

此言非虚。如今,全连党员人人是先进,12人立过功,31人受团以上表彰;支部成员个个考取等级证书、精通连属武器、掌握指挥技能。2020年参加旅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红一连”取得9个单项第一,其中党员占8个。

问题露头就打——

擦亮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

一天深夜,连长胡贯蕾向记者感叹:“一连的干部不好当啊!”

话说今年开训动员,胡贯蕾在全连承诺:下半年连队将派人参加国际军事比赛,谁能夺金牌,就给谁立功入党。

队伍一解散,士官支委柯昌水就找到他:“立功入党要通过支委会研究决定,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仅凭夺金牌这一个方面!”胡贯蕾虚心接受批评,当天晚点名就作了检讨。

在“红一连”当干部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官兵眼里不揉沙子、批评不留情面。从连长、指导员,到其他连队干部,不管是谁,只要哪里做得不好,就会有人指出来。

晚点名超时,事后就有战士拿着《内务条令》,提醒下次“不得超过15分钟”;炊事班未按增加的人数多做饭菜,吃不饱的战士端着餐盘,直接给连队干部提意见……听胡贯蕾讲述,记者感到“红一连”战士确实挺“大胆”。

这种勇气由来已久。当年,作为参与秋收起义的一支力量,“红一连”参加古田会议,亲眼见证“团结-批评-团结”的巨大威力,一代代官兵长期不懈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逐渐形成“党员的问题群众敢讲、支委的问题党员敢点、书记副书记的问题支委敢提”的传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人未免顾虑:“批评上级,会不会被‘穿小鞋’?”“批评自己,会不会有损个人威信?”“相互批评,会不会影响内部团结?”

“红一连”官兵这样回答:要真心以连为家、真正为单位着想,确保组织坚强有力,就必须用够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

为此,连队党支部积极搭建运用组织生活会、双向讲评会、官兵恳谈会3个平台,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化、制度化、群众化,做到批评无禁区、监督无死角。

那年除夕清扫卫生时,不知谁不小心,把连部一块玻璃弄碎了。时任指导员王玉光马上集合队伍,要找出“肇事者”。事后,四班班长李晓亮找到王玉光说:“这是‘一人得病、全家吃药’,这种带兵方法太简单粗暴……”没等李晓亮说完,王玉光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后,他向全连官兵坦诚道歉,那名打碎玻璃的战士也主动承认了错误。

在“红一连”,发现问题藏着掖着,会被大家看不起;谁不敢较真碰硬,大家就和谁过不去。

2016年初,“红一连”召开党员大会,查纠连队全面建设存在的问题。轮到班长丁志宏发言时,他憋了半天,来了句“没意见”。

指导员当场批评他:如果真没意见,说明没有尽到党员的责任;如果有意见却不说,就是对单位建设不负责任。

有一次,军委机关一个工作组到“红一连”调研,发现思想交锋越多,连队干部威望越高;批评辣味越浓,全连官兵越团结;官兵在批评中进步,连队在批评中发展。调研结束,这个工作组特意把连队的一次组织生活会记录复印带走了。

类似故事,在“红一连”不胜枚举。看似思路不算新、措施也不算多,但做到极致就是管用。这些年来,“红一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党支部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党支部先后8次被表彰为全国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