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数风流人物丨许海峰:一枪定乾坤

来源:新华社作者:林德韧、赵建通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6-06 19:18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在获得男子自选手枪项目冠军后领奖(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举枪,瞄准,击发……

在1984年夏天的洛杉矶,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奥运赛场上射落金牌,至此,中国体育史竖起了一座重要里程碑。已经走过近百年历程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终于迎来了中国人登上冠军领奖台的时刻。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在颁奖时对许海峰说:“今天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我为能亲自把这块金牌授给中国运动员而感到荣幸。”

岁月如梭,这段珍贵的历史,被一代代体育人反复传颂。

如今已经退休的许海峰,对近40年前的那次奥运会依然记忆犹新。他当时以为,奥运冠军与其他世界比赛的冠军区别并不大。那是他第三次出国比赛,前两次的亚洲锦标赛和奥运会测试赛,他都拿了冠军。“国旗也升过了,国歌也奏过了,所以这种感觉也比较熟悉。”

许海峰回忆,自己当时就是一头“初生牛犊”“没见过老虎的厉害”,那场比赛他是最后一个完赛的运动员,当裁判告知他去领奖时,他才知道自己拿了冠军。

“虽然我知道射击是第一天而且是上午打的,是我们项目的第一块金牌,但我并不知道它是我们整个国家的第一块奥运金牌。”他说。

赛后,他逐渐感觉到这块金牌没那么简单。洛杉矶华侨的轮番庆祝,归国后的热烈欢迎,都让他受宠若惊。他听媒体朋友说,刊载他夺冠消息的报纸都卖空了,他顿时感觉“头皮都麻了”。

这枚奥运金牌来之不易。当年,国内的训练条件比较艰苦,许海峰接受专业的射击训练时间也不长。对于那段岁月,他说:“那个时候中国还是改革开放初期,比较穷,我来自安徽,那就更穷了,当时整个省队只有两支进口枪,谁去比赛谁才能用,子弹也是,进口的子弹比较稀缺,每个人都有定量。”

省队的训练场冬天没有暖气,射击项目又必须长时间把手露在外面,因此许海峰得了冻疮。后来,他入选国家队,带上粮票、伙食费和自己用的枪,来到北京。北京虽然更冷,但训练条件有所改善,冬天,训练场会有一个很大的火炉保证场地温度,他才不再受冻疮折磨。

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许海峰,在训练和比赛之余喜欢去逛超市,“那个时候兜里就揣了30美元,也买不了什么东西,看到发达国家的市场好,超市里面东西多,路上车多。”许海峰回忆道。

成为奥运明星后,许海峰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在拿金牌后能不能继续保持状态,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洛杉矶奥运会回来之后的全国锦标赛是他射击生涯中压力最大的一场比赛。他从美国回来不久就重新投入训练,踏踏实实练了几个月,最后比奥运会成绩还多出两环。在那以后,许海峰在射击圈里算是彻底站稳了脚跟。

奥运会之后,许海峰又当了十年运动员。退役后,他作为教练也屡有亮眼成绩:1996年奥运冠军李对红和2000年奥运冠军陶璐娜都是他的弟子,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他作为射击队总教练,率队一举拼下4枚金牌。

作为一名运动员,许海峰直言自己是幸运的。“当运动员真好,国家给你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你只需要打出自己的正常水平,然后国家还给你荣誉和奖励,所以我一直对自己说必须努力。”他说。

许海峰说,新一辈运动员最需要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争光的精神,在竞技体育当中是有用的,因为竞技体育需要挑战极限,如果没有一股精神支撑,很容易坚持不下去。现在训练条件和科学训练的水平都比过去好得多,所以现在的运动员要是再有过去运动员身上的那股精神的话,出成绩应该会很快。”

退休后的许海峰依然忙碌,他说,他会把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体育精神传承下去。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