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力量铸就震后重建奇迹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钟华林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1-04-05 18:59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是二〇〇八年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所在地,如今一座美丽的新城拔地而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钟华林摄

汶川地震中受伤致残的刘春燕成立了“春燕手工作坊”,带领绵竹市汉旺镇的伤残姐妹创业,做手工饰品在线上线下销售。图为刘春燕正在讲解。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钟华林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0级特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刹那间,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沿龙门山脉从南到北,从震中汶川映秀镇到茂县、绵竹、什邡、北川、青川等县市,绵延300多公里,涉及重灾区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

13年过去了,记者重走当年的地震灾区,只见绵延的山峦重披绿装,小镇新村拔地而起,学校书声琅琅,工厂脱胎换骨……从灾难走向新生,从恢复重建迈向发展振兴,走进新时代,这里的人民以刻骨铭心的经历讲述着同一个主题的动人故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抢险救灾 恢复重建

“地震那天,我正带着村民们修路。一瞬间,山崩了,屋塌了,全村所有村民都无家可归。我安慰大家,党和政府一定会管我们的!”回忆当时的情景,汶川县映秀镇黄家院村党支部书记连富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震后第一时间,党中央作出指示,强调抢救人民生命是当务之急,尽力安排好灾区人民群众生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持下,一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迅速展开。救援人员争分夺秒从废墟中抢救出8万多名生还者,救治伤病员400多万人次,安全有序向省外转移1万余名伤员。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暴发疫情,没有引发社会动荡。

汶川特大地震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救援难度大,灾后重建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没有先例可循。灾后重建和发展中,党中央要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民生优先”原则。震后一个月,党中央一声号召,19个省市“一对一”援建重灾县,30多万援建大军先后奔赴地震灾区,近百万志愿者自发前来,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陈仁福、温代贤、邓昭英……”汶川县半坡村党支书陈慧群一口气报出的几个人名,都是13年前珠海派到汶川的第一批援建工作队队员的名字。当年,他们奋战在城镇厂矿、山乡田野,为当地的灾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恩情,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陈慧群激动地说。

经过头3年的恢复重建,四川地震灾区540多万户、1200多万城乡群众的住房问题全部解决。3001所学校完工2989所,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完工1359个。耕地和宅基地损毁的20万农民安置和生计问题妥善解决,2.7万余名地震伤残人员得到医疗康复。“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如期实现。

浴火重生 走向振兴

历经七日抢险救人、百日安置攻坚、千日重建奋战,以及13年的发展振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创新,不仅挺过了大灾考验,更为今天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建的北川中学校舍依山傍水,占地225亩,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抗震设防烈度达8度。校长刘亚春说,北川中学不止校舍变得更加宽敞而坚固,教学质量也实现了大幅提升,于2017年成功创建四川省级示范高中。

由于道路受损严重,震后的汶川一度成为难以进入的“孤岛”。如今,随着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通车,从成都驱车至汶川只用不到两小时。近年来,通过兴建汶川至马尔康高速以及国道213线、317线重建改建等交通项目建设,四通八达、快进快出的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灾难激发实干,创新带动发展。当年那场特大地震使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在绵竹汉旺的基地全部损毁,他们仅用1年多就建成了位于四川德阳市高新区的新基地。脱胎换骨的东汽坚持创新驱动,是“华龙一号”主设备主要供应商,在煤电国内市场、煤电外贸市场和内燃机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41.4%、53.1%和40%。

一批特色小镇、特色新村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汶川三江镇乐活村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每年三产收入达200多万元;都江堰市天马镇依托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带动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绵竹市龙门山下的玫瑰小镇吸纳了数以千计的农民就业。“从恢复重建,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在党的领导下,地震灾区与其他地区一样,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一步也没有落下。”汶川县委副书记罗凌说。

自强不息 感恩奋进

灾难,检验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

走近四川地震灾区干部群众,记者感受到的是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力量。在绵竹汉旺镇,在地震中受伤致残的刘春燕自发成立了“春燕手工作坊”,带领当地的姐妹们做手工饰品在线上线下销售;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石光武在重建永久性住房时,在自家门口贴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标语……灾区人民在巨大的天灾和困难面前从未低头,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谱写出团结奋斗的凯歌,彰显出了百折不挠、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的精神内涵,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了记录地震灾难与抗震史实,保护遗址、遗迹与文物,四川着力抓好精神家园的守护与重建,在包括都江堰、汉旺、什邡、北川在内的6个地方修建了汶川地震遗址遗迹馆(地、园)。如今,“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与都江堰市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陈列馆等多个纪念场馆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绵竹市汉旺地震遗址公园讲解员张湾湾深情地说:“我们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是我们战胜灾难、恢复重建的根本保证。”正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讲解员羊芳所说,纪念馆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钟华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