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山峰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擅长攀登,而是想要看到更好的风景、更好的未来
嫦娥五号任务前夕,尹锐手机微信里“激情燃烧的知乎群”消息闪个不停。
尹锐是“我们的太空”知乎平台的运营负责人。为了航天科普,每天,他和群里的数十位航天专家都要在知乎上回答来自网友的大量问题。
“他们平均每天要发6篇稿,很多内容成稿后,都已凌晨两三点。”身兼“我们的太空”审稿人的任波“抱怨”,自己经常被尹锐发来的微信吵醒。
尹锐还有一个身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负责舱外航天服研制。载人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启动,尹锐和他的航天服研制团队面临一场场大考。
接受开办知乎的“兼职”前,尹锐除了喜欢在工作之余写写诗歌,没有任何新媒体运营经验。可他认为,“科技和思想政治工作并不矛盾,本质都是对自己事业的热爱。”
事实上,困难远比他想象的要多。可他也发现,自己能做的同样比自己认为的要多。这位“70后”航天总师带着一群科技人员,通过“工程化的方式去研究新媒体”。
27个月下来,他们竟“吸粉”140万人,把“我们的太空”知乎办成了“科普第一号”。
回首来路,尹锐感慨良多。其中一句话,不仅得到了知乎运营团队的认同,也被“我们的太空”团队的很多成员反复“引用”:
“登上山峰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擅长攀登,而是想要看到更好的风景、更好的未来。”
更好的风景是什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李海涛是我国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工程的测控系统总设计师,也是“我们的太空”知乎运营团队中的“活跃分子”。谈到航天专家兼职办新媒体,他颇有成就感:“自己的学识在另一个领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且,“科普要求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科研能力的体现”。
凌斯秦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媒体团队的主创人员。今年6月,北斗三号系统组网收官发射推迟,她冒着生命危险,全程跟拍记录下火箭燃料泄回的过程。纪实短片《那颗北斗星》在“我们的太空”发布后,感动了万千网友。在这个大镜框盖住了半张脸的女孩儿眼中,更好的风景就是,“航天人实打实的付出,只有我们能全程记录下来”。
作为“我们的太空”哔哩哔哩账号的创办者之一,两年前,唐巍根本不知道“B站”是什么,“还专门上网搜了搜‘二次元’的概念。”如今,他运营的账号已拥有37.5万的订阅用户。即将离开航天人队伍的他,对这段经历充满感激:“站在这个平台上,看到了另一个自我。”
康璐是“我们的太空”文学团队创作人员。那天,戈壁滩上,一名驾驶员从沾着油污的衣兜里掏出一张干净的纸条向她“投稿”。她展开纸条,读完那首《戈壁滩上的江南》,哭了。
“更美的风景,就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打破了小我认知,看到了更多人身上的美好,并且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人看到、感动于这壮美的风景。”她说。
康璐的感慨,道出了“我们的太空”创新团队的集体心声。
这个团队还有一句响亮的“创客”感言:“太空”每天不一样,“太空”每天都一样!
这口号,写在电梯间里,也写在那间被他们称作“太空舱”的圆形办公室的墙上。
在他们眼中,思想政治工作更美的风景,永远在不断探索创新的路上。
(本版图片均由“我们的太空”创新实践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