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9月25日电(记者徐海涛 安涛 胡佳丽)在广西,“弄”是指高山环绕的洼地,地处桂西北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尽管名字中是“七百”,实则有1300多个“弄”,散落在5000多座石头山间。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来此考察后表示,七百弄山区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今日的七百弄乡,一条条道路在石海中延伸,一座座新居在山弄间林立,特色产业方兴未艾,深贫山区正实现历史跨越。
新路
65岁的贫困户蒙桂珍多年来一直有个心愿,希望出门不再需要爬山。今年她的愿望变成现实,一条通屯路直达家门口。
山多平地少,一个个村寨分散在山弄间。蒙桂珍所在的七百弄乡弄合村弄根屯就在其中一个山弄里,过去村民在乱石和杂草中踩出一条羊肠小道,即便前些年村里通了公路,从屯里走到公路边也需要约40分钟。
七百弄乡副乡长蒙彦深刻了解村民的出行难,“以前有村民突患急病,紧急时只能靠乡亲们相互帮忙抬出山外,有的甚至耽误了最佳救治时机。”
对于修路,石山群众极为渴望。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大化县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轰隆隆的爆破声在山弄间响起。
“从去年初到现在,几乎每月都在赶工。”在弄合村,包工头蒙庆煌指着山坡上一条已修通的道路说:“周围全是石山,开凿难度大、成本高,下方还有公路、民居,为了确保安全,修路时我们在公路上安排人值守,每隔半小时暂停施工放行一次。”
这条2公里的通屯路项目,前后耗时7个多月才完工。蒙庆煌脚下的盘山路,大部分路段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以前挖掘机无法作业时,只能人工开凿、机械跟进,有时还会碰到山体滑坡等意外。”
目前,七百弄乡10户以上的屯已实现全部通路。统计显示,近年来大化县新建、改扩建屯级道路1370条,总里程2000多公里,许多山区群众挥别出行翻山越岭的历史。
新房
今年的“祝著节”,弄合村的贫困户蒙志见是在新屋里度过的。在大化,农历五月二十九是当地布努瑶群众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祝著节。
“别人都说穷得叮当响,我们家是穷得叮当都不响。”蒙志见回忆,以前一家人挤在木瓦房里,屋内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
七百弄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每个“弄”就像一个大漏斗一样会漏干雨水,许多村民一年四季挑水忙。
“过去生活那么困难,哪里还能想到住楼房,现在建房、修水柜都有补贴。”蒙志见见证着脱贫攻坚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如今他和哥哥不仅依靠扶贫政策住进新房、有了水柜,妹妹也搬迁到县城,并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工作。
在七百弄乡,公路修通后,不少贫困村屯焕然一新,新房、水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针对贫困地区缺少劳动力等问题,大化还组织成立危房水柜突击队,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总攻。
即便是户数较少、尚未通路的深山里,也不乏新气象。在弄合村弄确屯,贫困户蓝静和几户邻居生活在四面环山的一个山坳里,出门就要爬坡。“家里的木瓦房住了几代人,漏风漏雨,前阵子突击队员们扛着建材,帮我们加固了房子,换了屋顶。”蓝静说。
“在遍地石头山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都是‘硬骨头’,我们要下大力气逐一啃下。”蒙彦说,在扶贫政策支持下,七百弄乡近两年先后修建了1000多座水柜,今年最后90多户危旧房改造任务也已全部完成。
新景
国庆节、中秋节假期将至,地处七百弄山区腹地的弄腾村,村里首家农家乐“布努人家”的女老板蓝芳灵开始大量采购备受青睐的“土货”。重新装修的客房,将迎来“十一”黄金周。
在这片喀斯特地貌山区,连绵的石山让山里人深感困顿,但是独特的地貌却是让外界惊叹的自然奇观。2009年,七百弄被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游人渐渐多了起来。
瞅准这个契机,蓝芳灵2012年申请青年创业贴息贷款,率先试水农家乐。在她摸索的同时,旅游扶贫也在山区逐步推进。
依托自然景观优势,弄腾村在政策支持下开始启动村容村貌改造,打造旅游公路、农业观光园等农旅项目,同时推进“旅游+扶贫+电商”,为山里的特色农产品打开了新市场,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山乡变化日新月异,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七百弄乡弄雄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外出工作的瑶族青年蓝志平2014年放弃稳定工作回村创业时,有朋友为他惋惜,“山里缺水缺土,能发展什么产业?”
蓝志平瞄准有本地市场优势的七百弄鸡。令他欣喜的是,这与地方扶贫举措“不谋而合”。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大化县决定发展有一定基础、见效快、又不依赖水土的养鸡、养羊等产业。
“扶贫小额信贷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养殖过程中政府提供技术、销售保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政府还帮着协调饲料、产品的运输问题。”蓝志平说,如今他负责的养殖基地实现年孵化鸡苗20万羽,年出栏肉鸡1.6万余羽,带动300多名贫困户增收。
蒙彦说,目前七百弄乡正在大力发展七百弄鸡、七百弄山羊、核桃以及乡村旅游等多个产业,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62.63%下降到2019年底的6.91%,最后的293户贫困户也将在今年告别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