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风雨同行的“绿军装”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郝雪 冯天庆 王兆宇 高保山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9-07-08 17:45

巍巍秦岭山下,涓涓涧峪河边,红色旅游胜地渭华起义纪念碑下,有一个富有诗意的村子——闻名方圆的华州区高塘镇柿村。多年来,这片哺育了人民军队的红色热土,曾饱受黄土塬地貌、基础设施差等因素限制,生产收入发展缓慢。2015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446人。

“红色血脉”生生不息,军民鱼水之情脉脉相承。革命老区的贫困群众始终牵动着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郑州联勤保障中心诸多人的心!

91年后,在这片红色家园,负责该村定点帮扶工作的联勤保障部队某储供基地政委高海科和战友们从帮建基层党组织、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到搞好医疗扶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吹响军队扶贫的冲锋号,投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用军人的使命托起贫困百姓的希望!

让我们一起走进陕西渭南,一起感受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绿军装”们的深情与担当——

扶贫路上,风雨同行的“绿军装”

■文/郝雪 冯天庆 王兆宇 图/高保山

“输血”解决基本保障,“造血”解决长期发展,扶贫扶到根上,关键是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找准致富路子,扶业造血,产业扶贫,子弟兵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区山村。

产业扶贫让老区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革命老区、双拥模范村——柿村的建设与发展始终牵动着人民子弟兵的心。军队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哪些“战法”?起初,很多人都感到底气不足,不止一个人心里在“打鼓”。

“‘输血式’的给物给钱、临时性的走访慰问只能解一时之急,绝非长久之计。”为了摸清状况,工作组挨家挨户走访慰问,讲来意交朋友。“贫困村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产业支撑。”

起初,工作组同志的满腔热情却并没有得到乡亲们的理解。

贫困户郭铁栓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咱哪敢想什么脱贫致富啊,就想着怎么把光景维持下去,啥产业扶贫咱都不懂!咋个参与嘛!”郭铁栓曾经是柿村出名的困难户,父母年迈,妻子常年患病,还要负担一个上学的儿子,这些重担曾让这个中年男子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看到郭铁栓的窘迫境遇,工作组多次入户了解郭铁栓等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发现他虽然吃苦耐劳,但眼界和思路有些跟不上时代,对国家扶贫惠农的新政策知之甚少。工作组组长高海科主动和郭铁栓一起探讨猕猴桃科学养殖的技术,讲国家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优惠政策,慢慢的,郭铁栓的思想转变了,对部队扶贫的疑虑也消除了。

不仅如此,部队还组织贫困群众代表和镇村干部到河南兰考、山西贾家庄参观学习,帮助大家开拓眼界、坚定信心,并将“兰考经验”“贾家庄模式”整理成文字材料,不失时机地向当地群众宣讲辅导。

兰考参观见学

紧接着,一个个精准扶贫项目先后出台,有序推进。

2016年,工作组与镇村领导协调柿村流转土地18亩,建起500千瓦光伏发电站并成功并入国家电网,年发电量60余万度。

2018年,167亩清水莲菜生态园破土动工。官兵们栽种莲藕,年底喜获丰收,生态园还成为当地旅游观光的一个新景点。新增的猕猴桃产业园由过去的900多亩扩大到1500亩,产业园硕果累累,远销甘肃、四川等省市。

讲解莲菜种植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起先我觉得部队扶贫就是走一走,转一转,没想到不仅带我去兰考见学,还组织我参加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让我真正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郭铁栓的脸上绽开一个灿烂的笑容。“这两年真是喜事连连,我不仅入了党,孩子也到县里读了高中,父母和妻子随时能到部队帮助援建的村卫生院享受省城大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你说能不高兴?”

说起这两年一件连着一件的开心事,老郭感觉就像在做梦……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