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防大考一周年,这支部队的变与不变有哪些?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崔建全 冯鸿嘉 雷蕾责任编辑:张思远
2018-11-28 17:07

大改革、大调整、大搬迁、大移防……一声令下,无数官兵告别父母,离开妻儿,在移防中彰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大局意识。

作为亲身经历者,一年前,我们奉命移防,告别了熟悉的营区,从中原大地来到了秦岭山麓,回顾过去这一年,我们这支部队有哪些变与不变?

优良传统不能丢

凌晨的豫南小镇,夜色笼罩下的乡村还在沉睡,身处其中的军营却已醒来。微弱的路灯下,连队的战士们在来回的奔波忙碌,装车,捆绑,加固……当清晨的鸡鸣划破寂静,我们已向这座营盘挥手告别。

同样是69年前的一个清晨,我部前辈成功解放上海后,恪守军令,露宿街头,不扰民、不入户,做到了秋毫无犯。而面临横跨两省的千里大机动,这种优良传统不能丢,无论是摩托化行军还是铁路运输,我们都尽量选在了凌晨或夜间进行,做到了“千人千车动,移防寂无声”。无声并非不舍,其背后所体现的恰恰是对驻地的深厚情谊和不忍道别。

先遣出征车队

战法研究不能停

移防不仅意味着营区的变化,同时意味着作战环境的改变。原先的驻地豫南小镇气候宜人,在制定战备方案、预案时不需要过多考虑“冷”的问题,而如今环境温度的变化却会影响燃油黏度和电瓶容量;由于调整改革,部分官兵到了新驻地后换了岗位和专业,有的从原来的“领头羊”变成了新专业的“拓荒者”。

面对这些新的变化和挑战,旅党委清楚地认识到部队要面对的不仅是营区的翻新重建,更有惯性思维的破旧立新。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战场在哪里,部队移防就是为了实现全域作战。今年6月,作为全军首批列装的数字化部队,我部远程机动近2000公里抵达雪域高原,开展适应性训练,从接到命令到完成投送,总计用时不到四天,仅为以往的三分之一。面对初上高原的种种不适,官兵们以拓荒精神扫除盲区。

通过组织车辆翻越雪山隘口,检验高海拔条件下车辆的动力性能;通过将通信装备拉到矿物干扰区和高山谷地,测试复杂条件下的通联能力。通过紧贴任务、紧贴实战、紧盯难题,为装备革新、训法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铁路装载输送

后勤保障不能松

以往部队移防较少,单位的许多官兵都在一个地方待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习惯了原来的环境和气候。刚到新驻地,大家对营区环境不熟悉、不适应的问题凸显了出来。由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加上水土不服,许多官兵和家属都出现了感冒、发烧的症状;因调整移防,大量已婚官兵面临家属二次就业和子女转学等现实问题。

为尽快改善营区生活环境,解决官兵现实困难,旅首长机关快速与驻地政府建立联系,优先解决了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同时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家属院接通天然气、为连队安装热水器、翻新篮球场等,确保官兵工作上安心、生活上舒心。针对营区战备路狭窄、居民私家车较多的问题,官兵主动帮助居民清扫街道,展现出了一支英雄部队的良好形象,很快赢得了驻地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人员铁路输送

作战值班不间断

作战值班室是整个部队的大脑中枢,一刻都不能停。移防中,为确保指挥控制不断线,在部队正式移防前,我部派出先遣组提前到达新营区,组织勘察进驻道路和疏散地域,对当地民社情进行调研;在人员抵达后,迅即成立了应急分队,依据修订后的方案预案组织分队实兵演练;数日后,走进新驻地作战值班室,齐全的指挥席位,多样化的通信手段,接哪哪通,叫哪哪应,通联指挥情况一切良好。在试运行了一段时间后,移防途中某日零时整,原驻地作战值班室停止运行的同时,新驻地开始担负作战值班任务,中间实现零间隔。

后续抵达分队也按照先战备后生活的顺序对物资进行归拢。许多连队生活物资还没有入库,便先将枪弹、装具和器材等战备物资摆放到位。“移防不只是简单的换个营房,我们驻守一地,就要保卫一方。”刚刚走下哨位的上士李举如是说。

服从命令不犹豫

刚买房又卖房、刚结婚又分居、刚安家又搬家,移防面前,许多官兵有过不舍、有过纠结,但更多的还是对未来的期待和热血。

去年刚毕业的合成一营三连排长常海,父母家离原驻地不足1公里,一家人眼看就可以其乐融融的在一起,然而一纸移防的命令,单位要移防到数百公里外的陕西,团聚的喜悦眼看又要变为分别的遗憾。周末回到家,和父母详细说明情况后,没想到,当过兵的父亲十分冷静地对他说:“既然你选择从军入伍,就要对得起身上这身军装,服从组织安排。”如今他来到了新的环境,虽然离家人更远了,但内心却踏实、坦然。

“准备好了吗,士兵兄弟们,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放心吧祖国,放心吧亲人,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移防是一场时代大考,而在这场考核中,身为人民子弟兵的我们向党和人民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我相信我的战友们也会向移防一样,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祝愿军队的明天会更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