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从“自行开埠”小镇到国际贸易商港

来源:新华社军分社作者:张汨汨 贾启龙 解放军报记者罗铮责任编辑:张思远
2018-10-15 21:15

【新时代国门行】

丹东:从“自行开埠”小镇到国际贸易商港

新华社记者张汨汨、贾启龙 解放军报记者罗铮

位于丹东鸭绿江上的中朝友谊桥(资料照片)

界画陆上边防与万里海疆,丹东都是起笔之处。

这座原名“安东”的城市,自设立之初就饱含“东方平安”的希冀。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和中朝最重要的陆上枢纽,丹东对“和平”与“稳定”的感悟,对“振兴”与“发展”的祈盼,最为热切,也最为深刻。

100多年前,当时人口不足2000人的小镇“自行开埠通商”。

东三省崇山峻岭间那些粗大的原木顺着鸭绿江水,一路浩浩荡荡直通东港出海口。一时间,丹东商号林立、船帆云集,以国际商贸都市的姿态出现在黄海之滨。

然而不久之后,丹东即进入了漫长的日占时期,“出海口”成为“出血口”。经过半个世纪的抗争,这片土地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人民政权接管丹东仅3个月,丹东的私营工商业就增长了500多家。

可是,战火又一次烧到了国门边上。

94岁的程源泉至今记得1950年的那个夜晚。在飞机的啸叫和爆炸的轰鸣中,鸭绿江对岸的新义州几乎在一瞬间成为瓦砾。和平的希冀就此打破。一个半月内,全市48家企业中有32家疏散搬迁到省外各地,丹东迅速从一个生产建设城市变成了国防前线城市。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程源泉领着文艺演出队在丹东火车站连跳8个月“邀请舞”,将一批批志愿军官兵迎进国门。“大喇叭一响,全车站都在跳,大家开心啊,跳到半夜不觉得累。”他说,欢天喜地的歌舞迎接的是最可爱的战斗英雄,也是祈盼多年的、来之不易的和平日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