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士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让我和中国紧密相连”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车斌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8-08-10 07:36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必然的”

——访以色列医学专家莫瑞斯·托帕兹

人民日报记者 宋豪新

7月29日,托帕兹(左二)在德阳市人民医院为患者进行手术。人民日报记者 宋豪新摄

“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的这次手术难度很大,我们通过视频远程诊疗,手术取得了成功,可以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讲台上,一位头发花白的外国专家正挥舞着双手,细致地讲解手术的每一个步骤。精准无误的动作、细致入微的讲解,让人很难想象站在眼前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就是以色列医学专家莫瑞斯·托帕兹教授。

“2005年12月,作为中国‘引智项目’的外国专家,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示范,和中国人民的缘分自此开始,并且越来越深。”作为以色列知名整形手术专家、以色列西勒雅法医疗中心整形外科的创建者兼主任,托帕兹教授13年来频繁往来于四川、北京、上海、山西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不仅救治了大批疑难杂症患者,还带动了各地的烧伤整形治疗技术、急慢性难治愈创面治疗技术的发展。因首创并在中国推广“可调节给氧负压创伤治疗技术”和“新型皮肤外扩张技术闭合大型创面技术”,托帕兹曾荣获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中国政府“友谊奖”。

医者仁心,只要力所能及,托帕兹教授就会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联系中国政府,表达了前往灾区救治伤员的意愿。“地震发生时,我正在从北京飞往特拉维夫的航班上。看到新闻就马上联系安排返回中国。”托帕兹落地后第一时间就给在成都的医生朋友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在地震灾区医疗帐篷里的几十个日夜,托帕兹教授成功救治了数百名伤员,让许多地震伤员免遭截肢痛苦。他还悉数捐出自己带去的医疗器材,被灾区人民亲切地称为“以色列白求恩”。

10年前在地震灾区种下的友谊“种子”,如今结出了丰硕果实。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麦刚回忆道:“10年来,托帕兹教授指导我院开展各种疑难手术52例次,门诊接诊患者180人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及培训16次。我院的烧伤整形科从10年前只有两人的医疗小组,发展成为四川省医学重点专科,技术、学科建设以及学术地位都走在全省医院前列。托帕兹教授就是我们的家人,大家都喜欢喊他一声‘老托’。”

让“老托”印象深刻的,是他和中国同行交流的十几年间,目睹了中国医疗体系的巨大改善,居民医保参保率明显上升、医保覆盖面更加广泛;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先进的治疗和体检设备增加了;患者的就医环境更加优美,医疗手段更加成熟;医学领域的对外学术交流也更多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医疗改革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托帕兹说:“这十几年来中国公共交通系统的高速发展让我非常佩服,尤其是高铁,中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中国也在短时期内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中国,生活出行简便到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手机就够了。这很神奇,但这就是在中国发生的奇迹。”

托帕兹教授的一番话,引得旁边的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蓝天铭不住点头。他告诉记者:“今年1月9日,四川省外国专家局向托帕兹教授签发全省首张《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第二天,托帕兹教授就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顺利取得人才签证。这也是中国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以来,中国驻外使领馆颁发的第二张人才签证。”蓝天铭认为,新的签证优化改革举措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才引进的开放程度,吸引更多外国人才参与中国建设,增强中国整体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外国人才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施展才华、成就事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中国领导人具有远见卓识,为实现中国的长远发展制定了宏伟的目标。中国人民勤劳而富有智慧,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必然的,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让我和中国紧密相连。”托帕兹教授告诉记者,他今年刚刚退休,时间更自由了,而中国的一切都吸引着他。“我愿意一如既往作为以中医学交流的桥梁,把以色列的创新技术引进到中国,也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