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在中国”
——访俄罗斯氟化工专家西特里维
方 敏 张紫微
西特里维(右一)与中国同事探讨工作。资料图片
夏日炎炎,在浙江衢州巨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氟聚合物事业部办公楼二楼,我们见到了86岁仍在坚持工作的西特里维先生。聊起往事,西特里维记忆犹新。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93年春天。当时我作为俄罗斯应用化学研究院下属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和其他5位氟化学高级专家一起来到巨化,开展技术交流和商务洽谈。在中国,我和同事们一起奋斗了20多个寒暑,这里有我为之付出数十年的事业,有在巨化工作生活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有中国各级领导对我的关心。我早已把中国当成第二故乡,甘愿‘架起俄中合作桥梁’,并将继续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氟化工刚起步。我参与了俄中合作的氟化工项目建设,和中方一起开发生产聚四氟乙烯,研发系列新材料、新产品。”西特里维曾获苏联“国家荣誉化学家”称号,他说自己被俄方选中参与氟化学技术交流项目,既是因为自己有40多年的氟化学工业设计经验,更是因为俄方高度重视俄中科技合作。
2000年,12月8日,西特里维获得了中国“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西特里维努力牵线搭桥,把俄中产业合作逐步引向深入。2001年5月,中国第一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中俄科技合作园在巨化开园运行。随后,俄罗斯应用化学科学中心与巨化签约,分别在圣彼得堡和杭州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及实验基地。迄今,中俄双方已在中俄技术合作园进行了10多个项目的成功合作,园区以氟化学为主的制品共有19类200多种产品,有力地促进了中俄科技合作。
西特里维说:“中国氟化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外科技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力度,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氟化工产业发展实际的路子。”
“我刚到中国时,城市里到处是自行车,汽车很少。夜间,城市和农村的光线昏暗。现在的中国公路多了,私家车也多了。道路越来越整洁,人们衣着越来越新潮,房子越造越漂亮。”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西特里维看在眼里,“我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铁、核能发电、钢铁冶炼、超级计算机等很多技术都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世人面前。”
提起中国,西特里维说得最多的是“谢谢”两个字。“2010年,我查出患有肝癌,公司立刻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系手术。当时,会诊的医生说手术难度在所有癌症手术中排第二,但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我逐步恢复了健康。”
“我和中国的建设者们一起走过了20多年的难忘时光,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只要企业还需要我,我会一如既往地倾尽全力!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在中国,我会加倍珍惜。我只有一个愿望:把毕生的经验和智慧毫无保留地给我深爱的中国!”西特里维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