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如果无法离开沙漠,就让我们共同建设绿色家园”
听说记者来了,75岁的杭锦旗政协原副主席白富华赶到沙漠腹地,冒着高温口述那些融入他生命中的故事。脚下,正是他担任杭锦旗交通局局长时修建的“穿沙公路”。
这条全长115公里的黑色油路,从杭锦旗锡尼镇出发,犹如一把挑战狂沙的利剑,径直插入库布其沙漠腹地,将沙漠拦腰斩断。如果没有它,沙区牧民去趟旗里,要骑着骆驼赶上两天两夜,有多少生命留在了走出去的路上;为了有它,沙区人民又付出了多少生命和汗水?
“库布其啊库布其,进去丢不了命也得剥一层皮!”白富华回忆,1997年,旗里在缺钱少工的情况下下了很大决心修建穿沙公路,除了政府组建的施工队外,全旗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和公路沿线七个苏木乡镇的农牧民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无偿地投入到这场治沙大会战中来。
10月的天气,库布其气温低至零下四五度,大风逐渐增多,旗里来的职工干部家在20多公里外,有的挤在当地牧民家里住下,有的干脆一起睡在沙丘上。正值秋收,远处的农牧民也丢下地里的庄稼自发地赶着车、带着锅,装上行李干粮赶过来。大人们扛着树苗爬上十几米高的沙丘,孩子们爬不上去,抱着树苗一个压一个地滚落下来。白富华看到时任杭锦旗书记、治沙大会战总指挥白玉岭两行热泪直流而下。
三度寒暑,从1997年10月开始,杭锦旗三年内举行了七次万人大会战,参加的有领导干部、农牧民群众、机关企事业职工、在校师生,年龄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七十多岁。这条穿沙公路由13万杭锦人的汗水凝结而成。
修路难,护路更难。路刚修好,一阵风沙吹来就给埋了。当时旗里有三家企业,分别出资100万元修建了其中一段。现在的亿利资源集团、当时的老盐厂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护路护厂,公司从每吨盐的收益中拿出5块钱来种树,从此结下与生态产业的不解之缘。
“我年轻的时候一直想要通过上学走出沙漠去,后来老盐场招聘我又回来了,现在又从事治沙产业。这就是命运啊,还有这么多的沙区父老,我们的家乡就在这里。既然我们无法离开沙漠,就让我们共同建设绿色的家园。”亿利董事长王文彪说。
杭锦旗由此打通了第一条纵贯沙漠南北的柏油公路,打开了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黄金通道”。从公路两侧建起的5万亩护路林带开始,拉开了大规模治沙的帷幕。许多农牧民第一次走出沙漠,见到了城市,甚至第一次吃上了豆腐。
今天,这样的库布其精神在第三代治沙人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亿利沙漠研究院副院长张立欣,今年31岁,2016年刚刚进入亿利从事生态产业,孩子只有18个月大。“我们的工作环境比老一代治沙人要好多了。最基础的,交通、道路条件都比以前好。我们的工作是对植物进行跟踪研究,深入沙漠之后短时间是回不来的,往返无人区一走就要半个月。基本上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张立欣说,治沙人靠的是坚守。守望相助、百折不挠,库布其沙漠变绿洲的重生之旅,是代代沙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创造出的精神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