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绿色成为一种信仰
——库布其治沙模式的精神力量之源
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七星湖景区。本报记者 周梦爽摄
7月23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腹地。沙柳、柠条、梭梭,叶片碧绿如洗。一簇簇绿叶连起来,海一般浩瀚。
登高远眺,南北两侧的绿色“长城”,犹如两只有力的大手,攥紧黄沙,直插大漠。东西长262公里、南北宽70多公里、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几个数字,让库布其沙漠在脑海中延展开来。
40年前,这里寸草不生、风蚀沙埋,人们深受其害、深知其苦。
与生俱来的倔强和坚韧,造就了库布其人不服输的劲头。
他们是家园的守望者。库布其人用坚守,抵抗住风沙的侵袭,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他们是创新的实践者。库布其人用智慧,让沙漠从负担变机遇,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他们是神奇的绘画家。库布其人用双手,让三分之一的黄沙披上绿装,在茫茫大漠绘就了一幅灵动清澈的绿水青山图。
沙漠治理面积达6460平方公里,涵养水源240多亿立方米,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成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
在当今艰苦卓绝的治沙实践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化为库布其人的行动自觉。苍凉的大漠,绿色意味着生命,意味着希望,已经成为一种信仰,浸润到库布其人的血脉中。
相依相存、不离不弃的深切守望——
守住沙漠、守卫绿洲,不把沙漠当包袱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南的一座山头上,一棵千年油松傲然挺立。大松形同伞盖,撑举于丘陵沟壑间,一树翠针,铮铮若铁。
这棵高原的“活化石”,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库布其的沧桑巨变。
库布其,蒙语意为“胜利在握的弓弦”。700里黄河,宛如弓背,巍巍阴山,横亘东西。黄河龙脊与阴山之险,勾勒出这块被山带河的宝地,赋予了库布其龙盘虎踞的自然禀赋。
2000年前,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生息着北狄、匈奴等草原民族,成群的牛羊和驰骋的骏马,映射出茫茫草原狩猎和游牧文化,诞生了惊艳世界的鄂尔多斯风格草原文明;
200年前,这里连年放牧开荒,丰美的草原嬗变为苍凉的荒漠,“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歌渐渐淹没于茫茫风沙之中;
40年前,库布其生存条件恶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十几万百姓饱受风沙之苦,沦为蓬头垢面的生态难民。
“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白天屋里点明灯,夜晚沙堵门,立春不出门,出门就活埋人……”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村民布仁巴雅尔的这句顺口溜,就是昔日沙区的真实生活写照——
小时候,常常一觉醒来,房子就被沙埋了,沿着沙楞子,孩子们就爬上了屋顶的瓦片片;
沙漠里没有路,骑骆驼到最近的镇上购物,来回一趟要6天,一次得置办半年的生活用品;
盖房子,要用羊从沙漠外驮砖进来,年复一年。即使宽裕一点的人家,用骆驼搬运砖石,盖起一座像样的房子也要3年之久;
没有医院,生了病只能用罐头瓶烤火拔罐儿,发烧了用针扎破手指放放血,再用热水捂一捂。
“不治沙就没活路”“拼死也要跟沙漠斗一斗”“风沙是厉害,可我们也不怕,无论如何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一条活路”。面对黄沙的欺凌,库布其人骨子里倔强的基因在觉醒。
黄沙吹到家门口,吹到了屋楞上,种树播绿就从家门口开始。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高林树年近花甲,跟眼前这方沙地已经斗争了28个年头。“我父亲就种树。我们弟兄3个,我叫高林树,老二叫高树林,老三叫高雨树。老人说,你可得栽树,树长大了就可以固沙。”朴素的愿望,支撑着高林树向沙漠宣战。
没有苗条,他拿自家的5只羊换回树种苗条;没有路,他肩挑背扛把苗条一捆一捆背进去。“马车、牛车、勒勒车、双六轮、大解放……”拉苗条的交通工具在换代,治沙的信念却始终如一。
高林树领着一家人冒着严寒酷暑治沙,承包的荒沙面积越来越大,茫茫沙海里已播下5000亩绿洲。
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加入包地治沙的行列。如今的官井村,林地面积增加到19万多亩,绿林萦绕、庄稼成行的美景重现眼前。
树和绿,是茫茫大漠中的图腾。像守望生命一样,沙漠中的居民守望着自己的家园。
“小时候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搬走这座沙漠,让沙漠变成绿洲;另一个是不再挨饿。”扎根库布其治沙30年的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说,“在我眼中,沙漠就是财富。”
守住沙漠、守卫绿洲,不把沙漠当包袱。从被动治沙到主动治沙,从为了生存到为了发展,库布其人对绿色的渴求在升腾,对家园的守望在沉淀。
在这份渴求和守望中,树活了,沙绿了,人富了,库布其的沙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库布其人几十年如一日,尽心尽力守住美好田园,守好精神家园,守护绿水青山,让沙漠成为人类的朋友,共谋、共建、共创、共赢、共享一个无愧于历史的绿色时代。”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牛俊雁说,库布其的治沙奇迹,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应对全球重大生态问题、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样本。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库布其三分之一的沙区得到治理,沙区农牧民人均收入由不足400元增长到1.5万多元。沙漠腹地里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沙柳,正在见证历史、见证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