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治沙之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大逆转调查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樊江涛责任编辑:杨红
2018-08-07 10:56

看不见的手

——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大逆转调查(下)

7月,正是库布其沙漠旅游旺季。

“至少得提前一个星期预定。”响沙湾旅游集团总裁张瑞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该集团旗下的莲花酒店因时常亮相社交媒体,已成为时下“网红”。

响沙湾旅游景区位于库布其沙漠一隅。由于几代人的接续治理,这里的沙漠温和而友好。

事实上,搞沙漠休闲旅游,响沙湾曾遭到包括专家在内的一些人反对。但坚持“沙漠是我们唯一资源”的响沙湾人,还是在反对声中历经9年构思、6年建设搞起了莲花酒店。

2016年莲花酒店开门迎客时,人们发现:在这里透过卧室落地窗看到的是沙漠,泡在露天泳池里四周是沙漠,体验的游乐项目更缺不了沙漠……开业后一年,2017年响沙湾沙漠景区就交出了“接待游客86万人次,收入1.8亿元”的成绩单。

在库布其,视沙漠为资源的并非响沙湾一家,这已渐成当地人的共识。

库布其在实践中走出了“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治沙模式,在充分运用党委政府“宏观之手”的同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一直在发力。

生态产业经得住看,也要经得住算

作为在库布其“沙里生、沙里长”的亿利集团,在强调“治沙”基因的同时,也不回避作为企业来自市场的基因。“企业发展生态产业要经得住看,也要经得住算!”这句话几乎成了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的“口头禅”。

翻开亿利集团30年的发展史,最终走上生态产业之路,似乎正是这个企业带有以上两种基因的“宿命”。

亿利人将自己30年治沙史分成3个阶段:第一个10年是“纯输血”,就是从亿利的主业每年拿出10%~20%的利润来治沙;第二个10年是“输血+造血”;最近1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完全是“造血”,企业走上了生态产业良性发展的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初,亿利的盐厂位于库布其腹地的盐海子,肆虐的风沙吹来,影响产品品质,价格会受影响。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盐海子附近成为亿利人治沙的起点。再后来,位于沙漠腹地的盐厂距火车站直线距离不过65公里,由于沙漠阻隔却不得不绕道330公里,企业成本大大增加,亿利人为了修路护路开始了自己治沙史上的第二个大手笔。

而正是牵着市场的手,在治沙上颇有积累的亿利,开始在第二个10年和第三个10年占得先机:他们在沙漠中种植甘草,发展光伏,尝试生态农业……

如今,亿利人在治沙上的经验和积累都可以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他们走出库布其,在内蒙古的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等沙地沙漠,甚至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寻找生态治理商机。他们还不断升级自身从事生态产业的能力,王文彪表示,如果说他们过去在库布其的成功治理是1.0版本的话,目前他们已进入3.0时代。

目前,库布其的生态产业发展已形成集聚效应。据统计,在参与治沙的同时进行沙产业开发的当地企业已达80多家。

互联网经济也用它全新的思维改变着库布其沙漠治理。随着公益理念被更多人接受,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人通过登录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的软件平台,通过捐款或节能等形式,为库布其增添一抹绿色。互联网公司在帮助网友达成公益心愿、为沙漠增绿的同时,也从不讳言其中的商业价值。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