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郭萌 等责任编辑:杨帆
2018-05-17 03:11

城市建设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章寿荣 岳少华

城市发展要融化钢筋水泥玻璃的冰冷,流淌出爱心与人文关怀的温情之美。城市发展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着力在社会治理、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生态建设、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下功夫,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打造智慧城市。一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社交网络,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整合民生领域服务内容,提升公众幸福感;在医疗、教育、社保、民政、交管等领域,运用移动互联网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主动、均等、便捷的城市公共信息服务。二是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指标齐全的社会治理基础信息平台,对海量的实时数据进行掌握和挖掘,通过主动搜索等方式追踪热词,将分散的小概率事件有序关联起来,突破“信息孤岛”限制,把握数据中蕴含的规律性、倾向性问题,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培育城市文化基因。人们创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同时,城市的历史文化也陶冶着城市人的精神。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因此,在编制城市规划时,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化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身独特的城市精神。此外,城市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要以道德来涤荡心灵,引领崇德向善之风,进而树立现代公民的精神向度,塑造宽广的城市胸襟,打造温情城市。

促进常住人口有序市民化。逐步淡化大城市户籍附带的公共福利,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重点推进教育、医疗、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立足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重点开展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支持城市建设更多面向流动人口的社区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构建良好的温情城市生态系统。无障碍公共设施是城市文明程度重要指标,适当增加地下通道、商业街道、居民区等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公共设施布局,确保弱势群体出行无忧。在城市管理中,坚持以教育为主的“软”力量和以执法为主的“硬”措施相结合。例如,把“礼让斑马线”打造成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对于主动礼让者应树典型弘扬正能量,对于违反规则的不文明行为应予以严惩。此外,呼吁市民和行人在享受礼让的同时,也给司机们多一份理解和善意的回应,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完善城市发展公众参与评价机制。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规划部门或企业应当采用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如报纸、新媒体等发布公告,向公众公开征求对城建项目或规划的建议和意见。重视自上而下考核的同时,强化自下而上的考核,发挥群众、新闻媒体与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城市建设与治理中的短期投机行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