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汶川地震时,空降兵十五勇士惊天一跳。刘应华 摄
当年在灾区开辟空中生命通道的“阳光机组”, 曾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灾区降落的空中救援力量、第一个将救援物资空投灾区、第一个通过空中通道转移伤员,因为机长叫杨光,被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为“阳光机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阳光机组”所在的飞行大队,共飞行191架次,空投空运各类救灾物资59.4吨,运送伤员、被困群众和救灾人员875人。
2008年汶川地震时,空降兵十五勇士惊天一跳。刘应华 摄
当年在灾区开辟空中生命通道的“阳光机组”, 曾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灾区降落的空中救援力量、第一个将救援物资空投灾区、第一个通过空中通道转移伤员,因为机长叫杨光,被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为“阳光机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阳光机组”所在的飞行大队,共飞行191架次,空投空运各类救灾物资59.4吨,运送伤员、被困群众和救灾人员8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