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赢

来源: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杨帆
2018-04-09 10:02

是什么“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

解放战争中,被蒋介石认为“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的,是那些毕业于黄埔、参加过抗战、将他尊称为校长的前线将领一一被俘,而他们的部队一旦投降就是几万人。辽沈战役俘虏国民党正规军305600人,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甄别,解放军干脆在旷野中用树干搭起一座门,名为“解放门”。愿意参加解放军的基层军官和士兵,只要从门下走过就算是被解放了,立即成为战友受到欢迎继而投身于人民解放的事业中去。在解放战争中,以军、师规模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部队,经过政治教育和意志磨炼,大部分成为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以致到战争后期被称为“解放战士”的士兵在解放军的一些部队中达到令人难以相信的比例,有的甚至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的后勤补给,到战争的后期基本上是依靠空投,这种耗费巨大财力的补给行为效果甚微。而在同一个战场上,共产党军队却是另外一番景象。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10纵在黑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3天之内战场周围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往返阵地900多次,送上去的干粮达2000多斤,战后统计仅下湾村牺牲的百姓就有400多人,他们和那些牺牲在阵地上的解放军官兵葬在了一起。整个淮海战役,近60万作战官兵的身后是500多万支前百姓,战场上几乎每一颗子弹、每一发炮弹、每一粒粮食都来自百姓日夜不断地运送;而所有的作战官兵都知道,一旦他们负伤乃至牺牲,百姓会将他们转运下战场,把自家的被子盖在他们身上。

民心所向,共产党人的这一优势,被外国记者认为“大大抵消了”国民党军在战争初期的装备优势,甚至“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成为“军事公式里巨大的未知数”。

民心所向是什么?

是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人民心里有杆秤。

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几十万官兵,在战争中前赴后继支前的上千万百姓,为了梦想中的新中国,他们情愿走向战场,情愿冲锋陷阵,哪怕粉身碎骨!

新中国是什么样子?

一位人民军队的将领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让爸爸们,把新民主的地基铲得平平的,让你们后代,能够在我们的国土上建筑起一个自由、快乐、文明、进步、庄严、华丽的世界。”

(王树增)

本文刊于2017年7月17日

建军90周年特刊05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