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任何一部解放军军史,战场几乎都是被重点描述的历史场景。讲述军史,自然要描写战场,但要把军史弄明白,就不能局限于战场。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是因为历史学要弄明白人类的活动事迹,即事物运行的轨迹。了解军史,还需把视角从战场转到会场。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战场的成败往往由战前的会议决定。
由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李峻教授主编的《胜会:战争年代的那些军事会议》一书,聚焦1927-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重要会议,通过翔实的资料,以历史纪实的轻松笔调,详细地记述会议的来龙去脉,生动地再现了活跃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个历史人物,以及在历次会议台前幕后的一桩桩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胜会》一书凸现了重要会议的历史“拐点”的特征,呈现了革命军队由弱到强、从苦难走到辉煌的历史轨迹。该书的出版不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人民解放军军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党史军史的研究。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90年波澜壮阔,90载光辉历程。人民军队90年的苦难辉煌,需要人们读懂、读通、读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该书作者洞悉历史的重要价值,选取人民解放军军史这一重要的学术课题,以中国近代社会为背景,以军史上的重要会议为切入点,以重要会议的历史现场为舞台,通过历史分析法,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民军队创立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演进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反思历史教训,提出历史启示。
通过会议反映历史,可谓视角独特,也体现了作者较高的驾驭史料的水平。作者经过梳理大量的一手史料,挖掘出能够说明人民军队发展状况及其过程的档案、文献、回忆录,然后精心编排,使读者得以了解每一次会议的来龙去脉。作者这种集中而有序、灵活又巧妙地运用历史资料的手法,使得该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有四个特点,其中第一点就是“它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提出有关人们在过去的确切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的问题”。以往一些党史军史著作之所以缺少穿透力、影响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只见组织不见人。作者坚持以人为中心,挖掘历史人物在军事会议上的表现,着力展示这些人物的言行事功,是这部著作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例如八七会议。党中央的一个重要会议以开会的时间命名,这在中共的历史上是少见的。对此,作者通过毛泽东的回忆,揭示了历史背后的巧合。原来根据会议通知,此次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的召开日期是7月28日,可等毛泽东费尽周折赶到汉口的时候,已经是8月5日了。毛泽东本以为自己已经错过了会议,没想到和地下交通员取得联系后,才得知因为很多与会代表无法按时抵达,会议已经推迟到了8月7日。作者借此细节,既生动地说明了八七会议的特殊性,也很自然地展现了与会代表赶赴汉口参会的艰辛曲折。
另外,作者对于八七会议的描述,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刻画,比如与会代表的吃与住。武汉在全国是出了名的“火炉”城市,八七会议召开之时,正是酷暑季节。作者提到,为了保密和安全起见,代表们进入会场后就不能出去了,甚至连门也不能开。他们吃的是干粮,睡的是地铺,如同在烤箱里。为防中暑,当时唯一的会议工作人员邓小平,给与会者每人发了一包仁丹。在力能所及的情况下,邓小平还尽可能让代表们舒服一些,像代表们用以充饥的面包和稀饭,就是他和房子的女主人操办的……鲜活的细节,引领着读者重返历史现场,体会革命艰辛。
历史因情景而生动,因细节而完美。但在探讨历史问题时,人们往往又容易忽略细节,把本来生动丰富的历史写得十分干瘪与苍白,使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在进行党史军史研究时,既要注重宏大叙事,把历史进程的主要线索描述清楚;也要重视历史细节,努力挖掘,透过细节最大程度地再现历史的真实,使读者有亲临历史现场之感。《胜会》一书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有益尝试。
作者逻辑严谨、思维缜密,从人民解放事业的全局高度,对该书篇章目录进行设计和构思。作者选取了1927-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19个重要会议,归纳成17个主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会议的特点及其标志性意义,理清了人民军队由弱到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脉络,使读者在全面系统了解党和军队最高领导机关运行细节的同时,又能从宏观全局上把握人民军队发展的历程。
对于人类的记忆而言,时间是一个永恒的对手。随着光阴的流逝,很多往事会被我们淡忘。个人如此,群体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历史。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深刻历史内涵。也只有历史能够告诉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又该往何处去。相信读完《胜会》一书,读者自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