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田埂到人民大会堂|一位基层代表的民主之“路”

来源:新华社作者:邹声文、孟含琪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3-05 12:42

从乡村田埂到人民大会堂——一位基层代表的民主之“路”

新华社记者邹声文、孟含琪

从乡村田埂到人民大会堂,这条路有多远?

从“泥腿子”到全国人大代表,这种身份的“切换”有多神奇?

从“田埂上的民意”到国家意志,表达的通道会有多畅?

王艳凤,一位来自全国产粮“状元县”——吉林省榆树市永生村的农民代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清晰勾勒出中国特色的民主之“路”……

“我们的代表”

几年前,永生村是远近闻名的“后进村”“上访村”,到处可见低矮破旧的泥草房,村里债务上百万元。王艳凤是日子过得最好的,种着承包地,经营着塑料厂,年收入超过40万元。

没想到2012年春节刚过,渴望过上好日子的村民把她“推”上了村党总支书记的位置。第一次去市里开基层组织大会,王艳凤发现永生村在全市排名倒数第一,生性要强的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村子搞好。

为一门心思琢磨村子的发展,王艳凤荒了自家的田,关了自家的厂,天天到镇上、市里找门路。面对无数次的闭门羹,她从没有想过退缩:“因为自己肩上扛着全村3000多人的信任!”

正在这时,一场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永生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可享受系列政策扶持。王艳凤没日没夜上下奔忙,与驻村第一书记一起想点子、筹资金、谋项目。几年下来,村里新修了水泥路,种上了效益更好的鲜食玉米,搞起了规模化养殖,人均收入突破万元,绝大多数贫困户成功脱贫。

提起王艳凤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村民肖桂兰一语道出大伙儿的心声:“她为全村做了这么多,当然是我们的代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