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2017年清明节前夕,孙保旭找到了一群“守墓人”。
在新安县南李村镇马沟村上河组,81岁老人马存良告诉孙保旭,当彭仕复牺牲时,身边只有一个警卫员,身上携带有一张穿着军装,戴着帽子的照片,背面写着“上校团长彭仕复”。
当年,马存良的父亲、叔叔和几位村民埋葬了战死的英雄,年仅8岁的他目睹这一幕,就再难忘记,随后就是和村民一起守墓70余年。
照片马存良保存数年,从小马守成老马,一直期待着彭家后人来寻,却一直没有音讯。在一次搬家中,照片不幸遗失,他还遗憾了好一阵子。
几十年来,虽然村里几经建设、搬迁,墓地旁边的农田主人也经过无数次变更,但他们都知道,这里埋葬着当年的抗日将领和士兵,似乎是带着敬意的约定俗成,村里没人会打那块地的主意,埋葬地也因此一直被保存得很完整。
一个多年追寻,一个多年坚守,不求回报的坚持却都在于心底的一个“义”字。无论是孙保旭和志愿者的跋涉,还是村民纯朴而“执拗”的守墓坚守,守住的不只是一段历史,守住的更是当年爱国将士的意志和他们身上宁死不屈的国格尊严。
守心:对先辈精神的传承恪守
听到父亲墓冢被找到的消息时,彭杰洲百感交集,当了解到找寻和守墓的全过程后,他的心中更是难以平静。
2017年5月22日,彭杰洲和爱人李晓珍,从深圳赶赴新安,生平第一次站在父亲的墓前来祭拜父亲。
“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找到父亲的坟墓。”彭杰洲夫妇非常激动,也感谢这么多年来一直守护父亲坟墓的村民们。
祭拜当天,彭杰洲更是在父亲的墓前,无比动情地说,“父亲,儿子终于找到您了。”
看着村里多年来替自己守墓扫墓的乡亲们,想着当年父亲浴血奋战坚守于此的决意,彭杰洲和妻子李晓珍在心中打算着,想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彭杰洲夫妇在成都人民公园。
李晓珍是深圳一家知名幼儿园的园长,有着50多年的幼教工作经验。于是,她便同丈夫商量着要到彭仕复的牺牲地义务支教,以此感谢当地村民。
今年5月7日,李晓珍赶到新安县,与幼儿园的老师、孩子们开始了一个月的生活学习,同时对当地教师组织培训,给予他们更加丰富科学的教育经验。
李晓珍怀着对村民的敬意,动情地说:“希望可以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当地老师和孩子们,为当地教育事业做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守心报恩,奉献传承。时隔70多年,墓冢还在,遗骸还在,先人撒血热土的奉献精神也还在,这一份精神的传承,从抗日战场穿越至今,生生不息。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整理:耿陈
编辑:毛志文
编审:曲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