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镇国民高等学校。
集家并屯。
山城镇日本警备司令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侵占了辽、吉、黑三省大部分地区,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又积极筹划建立统治东北人民的殖民机构,妄图长期霸占这里。
1931年12月,伪奉天省政府成立,取代原辽宁省政府一切行政权力。当年的海龙县(现在的梅河口市),被划归伪奉天省政府管辖。1932年2月,伪满洲国成立,3月9日,改民国时期县政府为伪县公署,仍沿用原办事机构,海龙仍归奉天省管辖,1941年7月又隶属伪四平省。
为了强化殖民统治,切断东北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日寇制定了一套法西斯高压统治政策。
1933年,伪满洲国民政部奉日本参事荒古千次和蛸并元义关于“设立集体部落”的建议,于同年12月,颁布了《暂行保甲法》,第二年又制定了保甲制,以10户为一牌,设牌长一人,一村几牌为1甲,几甲为1保,如果牌中一户出现所谓扰乱治安的“犯罪人”,其他各户都负有连带责任,称作“十家连坐法”。
1935年,海龙县山城镇日本守备队和汉奸邵本良的伪军队伍几百人,集聚在大荒沟(今吉乐乡吉兴村)一带,强迫村民建筑四个土围子,筑上土围墙,逼着老百姓从大荒沟的沟沟岔岔搬进土围子,而后把原来的老房子毁掉。据记载,仅吉乐乡被烧毁的房屋就有1400间,全县有16700多间民房被扒掉。
自1932年至1945年的14年中,日本侵略者在当年的海龙县实施有计划的奴化教育,暴露了日本妄图灭绝中华民族的恶毒用心。
第一阶段,1932年至1936年,主要是调整学校布局和性质,这是推行奴化教育的酝酿阶段。第二阶段,1937年至1940年,主要是对教育体制全面修改,实行所谓的“新学制”,完全纳入了日本的教育体制。第三阶段,1941年至1945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战时体制要求,伪满政府公布“学生奉仕令”,把学生编成班排等军队序列,实行严格的军训,为其所谓“圣战”提供兵源。
在学校教学形式上,注重在精神上的奴化。伪满的“民生部”“训令”明确要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养成忠良国民,即以建国的精神为基础,陶冶人格,涵养德性”。目的就是培养对日本殖民主义者俯首帖耳的“忠良”奴才。为达到这一目的,每周一必开“朝会”。“朝会”就是早会,早会中要升伪满国旗,唱伪满国歌,拜听校长奉读“诏书”,向长春伪满皇宫和日本东京遥拜,以表示对日本天皇的感恩戴德之情。遥拜先向北方行90度鞠躬3次,一拜天皇陛下,二拜日本天照大神,三拜建国忠良庙,庙内供奉的是其为建立伪满洲国而死亡的日本将士。早会的另一项内容是宣读“国民训”,这都是歌颂大东亚共荣等奴化内容的。
在教材上,“新学制”实施后,突出了日语的地位。把日语当成主课,在文化上奴化。各科教材,除了满语、地理、历史外,其余均为日本文,学生在校日常用语必须用日语。在教材内容上,也都是围绕“日满一心一德”和“王道乐土”这一中心编成的。如地理历史课就是把东北和东北人民列入满蒙肃慎女真族系之中,从根本上否定汉民族存在的历史,把整个东北日本化。
在人格和人际关系上奴化。日伪把强化劳动作为奴化教育的一种具体措施,在中学阶段,规定每日午后为法定劳动日,除了组织在校田劳动外,常常组织学生到日本开拓团无偿劳动。日伪对学生奴化的另一手段就是“绝对服从”,学校宣扬“武士道精神”和阶级服从,除了绝对服从日本教官和校长的训导外,还要一级管一级,低年级绝对服从高年级。在学校没有言论上的自由,不准谈论国事,不准阅读课外书刊,不准反驳教员言行,日常言行必须遵照“建国精神”和修身、经学课本所学的内容为准则,否则就是越轨,将视程度不同给予处分。
海龙县沦陷后,历经14年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在残酷的政治奴役的同时,进行了疯狂的经济掠夺,使海龙县的经济遭受了空前的破坏。损失最严重的是土地、森林等资源。据资料记载,修铁路、公路、机场占地2831.9公顷,“集家并屯”占地969.9公顷,“集家并屯”后荒废土地4077.5公顷,日本开拓团霸占1480.2公顷,粮食损失550484吨。仅伪大同元年,日伪在全县砍伐树木2250立方米,损失牲畜8811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