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配薯片迸发出的英伦风,芒果干伴腰果嚼出的东南亚甜味,甘蔗酒和桑巴舞洋溢的南美热情……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千姿百态的各国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在充满文化底蕴和现代魅力的上海碰撞交融。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经济峰会与文化盛宴的交相辉映,演奏出了一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乐章。
新闻中心的非遗展区中,传承人吕协庄(左)在向记者展示上海灯彩。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摄/光明图片
1.是新闻播发中心更是文化传播中心
11月8日是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进博会新闻中心里的忙碌依然,但今天的新闻大楼和往常不太一样,一层的公共区域一早便竖立起了一块签名板,邀请中外记者签名留念。记者们一进门就收到了一枚话筒造型的纪念徽章,上面刻着“CIIE”——进博会的英文缩写。
“今天是记者节,我想向吕老师学做一个上海灯彩,送给我的记者同事。”在非遗文化展示区,来自中国经济网的记者周宇宁别出心裁地选择了这样一份文化味道十足的礼物送给同事。
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诺华集团展台,工作人员为参会者进行眼底视网膜病变筛查。新华社发
“裱糊讲究的就是‘挺’,所以一定要均匀地用力,才能把这个织锦缎很好地裱糊在骨架上,你做得已经很好了。”“何氏灯彩”的第二代传人吕协庄认真地指导着周宇宁将织锦缎裱在灯彩的骨架上。
进博会新闻中心还专门设有“非遗文化展示区”这样一扇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窗口,通过上海剪纸、木版水印、嘉定竹刻、上海灯彩这些上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进博会增添了一抹文化亮彩。“没想到在新闻中心这样一个工作空间,还能感受到这样强烈的文化氛围。”这是很多参加此次进博会报道的记者们的一个意外收获。
“能够通过进博会这个平台,把中国的民间工艺展示给大家看,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年64岁的吕协庄,17岁起拜师上海灯彩大师何克明,47年来,将景泰蓝题材融入上海灯彩、用现代元素改良传统色彩、用LED灯源代替白炽灯……吕协庄对这门工艺的创新从未停歇。“总能从恩师教授我的技艺中悟出新的想法,恩师的教授让我受用至今,我想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含义。”吕协庄向在场的记者们动情地讲述着。
在进博会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展区,韩国品牌陆心媛的工作人员展示护照夹。新华社发
这边的非遗展示五彩斑斓,那边的音乐午茶更是“喂饱”记者们的耳朵。“红娘子推开了罗纱窗……”来自上海评弹团的艺术家一开嗓就让很多行色匆匆的记者仿佛一下子踏入了江南水乡。从11月4日到10日,新闻中心的“音乐午茶”一共安排了7场演出,既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昆曲、评弹、民乐,又特别策划了两场“中西融合”音乐会,巴赫、比才的作品和《茉莉花》《天涯歌女》《紫竹调》组曲,一同呈现中西音乐魅力。
“因为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朋友,因此我们在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了丰富性,既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也能够很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每天中午12点到13点间在新闻中心不重样地演奏。”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告诉记者。
参观者在中国馆香港展区参观。新华社发
不仅新闻中心成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舞台,中外客商进入上海的“第一站”浦东机场内演绎的昆曲《牡丹亭·游园》,国家会展中心中央广场上上演的秦风秦韵的《军阵舞》,还有憨厚可爱的进博会吉祥物熊猫“进宝”,都在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