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舰,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能造!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万里 李训 王凌硕责任编辑:杨帆
2018-02-23 10:58

我最牵挂的还是海军官兵们

研制军舰这个神秘的事业,虽然和文学不搭边,可在潘镜芙这位文人科学家的家里和设计建造的舰艇里,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的人文社区。

潘镜芙家里,最抢眼的是客厅、餐厅和卧室里的3个书柜,大部分珍藏的是中外历史上那些大文豪的著作。看那些藏书,不知底细者,还以为潘老是一位专攻文史的学者。

此生虽不能从文,但在潘镜芙的人生长河里,唯有“造船”和“赏文”一样不能少。潘老平时的休闲方式多是读书、写诗,还有欣赏音乐,每当他攻克了一道技术难题,总会拿起一把口琴,轻轻地吹上一曲浪漫又深情的《军港之夜》,他的思绪似乎也回到在海上战风斗浪的日子。

作为总设计师,潘镜芙处处身先士卒。水面舰艇最大的试验就是适航性试验。每次试验,潘镜芙都坚持参加,便于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

“记得第一次上船试验,我一躺下来就是天旋地转,像醉酒了一样!”回忆起往事,潘老的言语中透着诙谐幽默。

潘老的女儿却偷偷告诉记者,真实的情况是那时候父亲的腰椎间盘突出正好犯了,可他放心不下海上试验,坚持忍着剧痛上了军舰。在海上潮湿的风浪里,腰间的刺痛越来越重,潘镜芙就让同事搀扶着,继续指挥舰艇的操作。

大连海区的水不够深,就去舟山;黄海的浪不够大,又去东海、南海。为了提高导弹驱逐舰的航行适应能力,他率领设计人员长期颠簸在惊涛骇浪的深处。高海情试验,十几米高的大浪似乎要把人的五脏六腑掀翻,潘镜芙却坚持登舰指挥;雷达系统试验,强大的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大,不管同事们如何劝阻,潘镜芙总要亲临现场。

几十年来,潘镜芙的工作单位从上海搬到南京,又从南京搬到武汉,他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研究所、造船厂、海上试验场度过的。

“从1966年到1992年,20多年里,爸爸妈妈几乎过着分居的生活,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爸爸才能回到上海的家中,那就是过年的时候。每次爸爸离开家,我都要大哭一次。”潘老的女儿动情地说。

“我对妻子和孩子真的很愧疚。分隔两地的那些年,我和家人都是通过写信相互支撑的。”直到1992年,潘镜芙的工作移回上海,这场马拉松式的亲情割舍,才算重新得以“焊接”。

研制舰艇近半个世纪的生涯里,他与战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潘镜芙在设计舰艇时像他写的诗文一样,处处体现出人文色彩。他希望给以舰船为家的战士,营造一个舒坦温馨的环境。

早期设计的苏式舰艇给人的印象是居室拥挤、通道狭窄、甲板层低矮、舱内空气浑浊,机器的噪声和高温给人的各种不适。

潘镜芙设计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可以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每层舱都装有两个循环式自动电茶炉,每个舱室都有真空处理厕所,房间明亮整洁,全封闭空调冬暖夏凉,舱室里还有健身房、学习室、电视室……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为官兵工作生活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搞了一辈子海军装备,我最牵挂的是海军官兵们。官兵在舰上生活得舒心,才更有精力提高训练质量。”谈到这里,潘老开心地笑了,笑容里满是欣慰与期盼。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