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真情没有打到点子上
■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政委 罗词凤
老指导员的三句话为什么让小邵记了10年?离不开“真情”二字。
经常性思想工作自我军成立以来便是部队的“传家宝”,其精髓是触动灵魂,打下烙印,影响一生,但这个“传家宝”随着新时代新环境的变化慢慢的丢失了。
很多干部骨干做经常性思想工作的短板在于:说不到痛处,谈不到核心、抓不住重点。
有的带兵人抱怨:自己说的口干舌燥,对方却是“嗯”“啊”作答,就像敲鼓,始终没敲到点子上;讲道理也是雁过不留声,雨过地皮湿。难道是现在的战士不懂得感恩、对真情没有感应吗?显然不是!是因为带兵人的真情没有打到点子上。
做经常性思想工作好比在锦上绣花一样,一针一线都要精准到位,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久久为功。
与连队战士谈心时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新兵下连后,小王的被子怎么也跟不上全连的平均水平,每逢内务检查都是被“点名”的对象。这让他很苦恼,每次训练回来都要加练半小时。由于他是家里的独子,还是个大学生士兵,自尊心很强,从来不向别人求助。
一次,班长江国文看到小王独自一人在走廊叠被子,就默默铺上凉席,跪在地上一板一眼地教他叠。小王一开始不以为然,他认为班长只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笼络人心。但接下来的日子里,江班长的行为却出乎小王预料,他坚持每天中午都给小王当“教练”,从怎样压实被面到如何捏出被角,一步一动地教,渐渐的,小王的被子也从原来的“大面包”变成了现在人人羡慕的“豆腐块”。看着自己的“杰作”,他甭提多高兴了,给了班长一个大大的拥抱。
交谈中,江班长感慨到:经常性思想工作好比“打井”,要找准点位,下面才会有水。如果最后一锹泄了气,没有坚持好,照样前功尽弃,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让战士更加不信任。这样的真情,看似打到点子上了,实则没有“打透”。
“我对你如此真心,你却不怎么领情!”这是少数带兵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做经常性思想工作习惯于“自我设计”,认为这样对待战士肯定会有回报,结果不但没有引起战士感应,反而引起战士反感。造成这种尴尬,主要是没有把握好战士的情感需求,把情用在了“痒点”,没有找准“痛点”。
士官何泽房军事素质优异,专业训练“门儿清”,按理说在连队应该过的“顺风顺水”,可最近有件事却让他打不起精神。自从去年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之后,他又连续写了三份,入党决心不可谓不真诚。可眼看就要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了,连队却进行了班排调整,小何从三排被调到了一排,由于新班长对他的情况不了解,便没有把他列为上报对象。这可让小何“寒了心”,觉得干工作失去了意义,整日闷闷不乐。班里同志嘘寒问暖、谈心开导……小何却依然满脸苦恼。指导员黄旺星了解这一情况后,一边找来小何谈心,鼓励他保持好工作干劲,一边通过组织程序又争取到了一个名额,并在支委会研究时全票通过小何为入党积极分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训练场上生龙活虎的小何又回来了。
黄旺星说,我们常埋怨现在有的兵“油盐不进”,再怎么用情也焐不热,其实是带兵人用的情一直在外围“挠痒痒”“转圈圈”,没有触及战士最关心的问题。
诚然,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当下,官兵的现实思想具有多变性。同一个人面对不同问题,或同一个问题发生在不同人身上,都可能有不同表现。所以,经常性思想工作要敲准鼓点、触及灵魂并非易事。
真情只有打到点上才能感动人。如同不可能用一碗鸡蛋面感动所有病号一样,经常性思想工作也不可能用一次谈心解决所有问题。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环境怎么改变,官兵思想变化的客观规律不会改变,官兵渴望真情、渴望善良、渴望理解和渴望沟通的心不会改变,只有在感情上互通互融,所讲的道理才能无遮无掩、水银泻地般进入官兵的内心,引起官兵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