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75集团军某旅下士黎造开遇到了一件难事。
那天是黎造开女朋友的生日,两人约好开视频聊天。可这天不是使用智能手机的规定时间。于是他找到了管理手机的班长石将将,想请帮忙“开开后门”。
没想到,最后悄悄给他手机的不是石将将,而是指导员黄建军。作为连队“三互”小组骨干,石将将把黎造开的困难告诉了指导员。黄指导员不仅支持“特事特批”,还专门在视频里向黎造开女朋友表达了生日祝福。
为什么一开始不找指导员?黎造开坦言,自己担心被指导员批评。“战士越是这样,带兵骨干越要主动了解战士实际困难,为兵解难帮困。”黄建军说,这是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这个旅,像黎造开和石将将这样的“三互”小组还有很多。他们在落实集团军开展的互帮、互学、互教“三互”活动中,让官兵们自愿结成3-5人的小组,并通过小组发现和解决官兵的实际困难,让部队更有了“家”的温暖。
“请伸出你的手,有困难一起扛。”该旅政委曾祥明说,“让有难处的战士开口,并能及时解决好这些困难,不仅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这项工作效果的‘倍增器’。”
请伸出你的手,有困难一起扛
——第75集团军某旅经常性思想工作新闻调查
■李越 刘灿 杨成
为什么这件难事没有办成,战士却很感谢他——
“你把战士的难处放在眼里,战士就会把你放在心上”
当了3年指导员,黄建军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家长,“管着‘鸡毛蒜皮’的事儿,操着‘锅碗瓢盆’的心”。
忙忙碌碌的黄建军有时候也困惑:都说为兵解难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试金石”,但一个连队干部的能力有多大?全连那么多官兵,每一件难事都能解决吗?
2年前,下士赖明的一件难事,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战士的事,每一件都要认真地去对待。”
那天,赖明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村里在他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征用了家里一块种竹子的土地。竹子被砍光了,父母跟村里起了冲突。赖明流着泪挂了电话,跑到黄建军跟前,说想回家。
“我想帮他,但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黄建军说,时值部队开展“送法下基层”活动,他带着赖明找到律师,对方说“这事要找土地局”。
黄建军硬着头皮找到领导,领导支了一招:可以给当地武装部发函,请求帮忙协调。此时,赖明父母打来电话,“这事算了吧,几棵竹子不值几个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因为这件事耽误娃在部队的前程。”
事情最终不了了之。那些天,黄建军翻来覆去睡不着,每次见到赖明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开口。“就像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自己却无能为力。”他说。
可从那以后,黄建军发现,赖明不仅训练更加刻苦,还主动申请当副班长,并在班里带出了几个“嗷嗷叫”的兵。
“在咱指导员眼里,兵的事是大事。”那段时间,看到指导员不停地往机关跑,连里的战士们都私下嘀咕,“跟着指导员可得好好干,指导员眼里有咱呢。”
黄建军没想到,这件难事没有办成,全连战士却都在感激他。
从那以后,他得出结论:“战士是很可爱的,你把战士的难处放在眼里,战士就会把你放在心上。”
“不管难题有没有解决,只要你尽力了,战士都会感激你。”该旅机保一营教导员刘广特别认同黄建军的观点。在这位基层老政工的眼里,战士们往往反感这样的带兵人:有的光说不干,话说得漂亮,却不见行动;有的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躲就躲;有的装装样子,走走过场……
“当然,有的带兵人是怕麻烦,还有的带兵人有畏难情绪,觉得自己一个基层干部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刘广当了快6年教导员,在他看来,经常性思想工作看似是“说”的工作,其实更多是“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