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构筑“地下长城”的幕后英雄在谈“战争”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程荣 杨军安 杨亦文 等责任编辑:薛妍
2018-01-31 03:01

技术创新,如何用到工程?

设计精品工程,要满足战技要求,技术创新是关键。

2017年初冬时节,某设计团队首次采用无人机搭载磁力仪、激光雷达和倾斜相机等设备,对既定区域进行飞行航测,实现了国防工程勘察设计领域技术新突破。

“这才是科技创新在国防工程建设领域的真实写照。”全程参与了此项目的工程师王征告诉记者:“我主要负责有关工程设计部分,这几年,我明显感觉部队对工程设计更加注重应急应战,对创新成果的运用期盼值越来越高。”他举例说,随着实战化的深入推进,跨区联合演训成为常态,特别是在边海防地区、无社会依托、偏远山区等地域,用四平八稳方式搞保障驻训工程已不符合战场建设实际,需要积极借鉴各国军队特别是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满足部队提高实战化能力的工程建设新模式。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如何将技术创新运用到国防工程实践中去?记者走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的办公室,聆听背后的故事——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某工程设计中项目组遇到的情况是:当地围岩条件极差,上千米长的坑道大部分为砖红色黏土岩,如按照常规方法支护会大大增加施工风险。

这个国防工程设计团队针对砖红色黏土岩特点,提出新的支护方法,填补了技术空白。结合该项工程实际开展的《围岩分类及其在被覆设计中的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暖通专业设计组看上去并不显眼,高级工程师姜建中介绍,由他亲自设计研发的工程内部环境保障技术,作为暖通专业的创新成果,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数个工程,真正做到了废热利用节能环保。

“设计灵感来源于空调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姜建中说起设计理念滔滔不绝:“工程内部的水库就相当于交换机,我们将工程机房产生的废热集中输送到水库中去,水库升温后再将温度较高的水流输送到温度较低的各个房间,在房间升温的同时还达到了除湿的目的,这样便解决了工程内部各功能房间冷热不均和潮湿的难题。”

“我们通过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综合防护的手段,将各方要素统筹考虑,最终确保工程既满足战技要求又各具特色。”高级工程师王吉远这样概括他们的工作。前瞻的视野,扎实的技术,科学的方法和密切的协作,这些就是设计创新的基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