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班长燕泽斌
猎鹰之眼
■杨 磊 靳赞赞
西北戈壁风卷冷雨,蓝军阵地远远地笼罩在灰蒙蒙的雾霭中。
“班长,这种天气蓝军的阵地根本观测不到,要不咱们撤吧?”浑身打颤的中士魏洋小声说道。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侦察班长燕泽斌。气温骤降至零下,他们已潜伏几十个小时,干粮所剩无几,指挥所却迟迟没有下达撤退命令。
“任务没有完成决不撤退!”燕泽斌扭过头来,一字剑眉下猎鹰般冷峻的目光格外坚毅。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坚决得不容置疑。
一阵风吹来,燕泽斌也不禁打了个寒噤,他裹紧身上湿冷的单衣,揉了揉干涩生疼的眼角,查看北斗终端,刚发出的信息仍没有回复。这个16年兵龄的老侦察,面色愈发凝重,多年前一段往事浮现眼前。
这年8月西北某戈壁滩,地表温度直逼50℃。侦察兵比武最后一个项目,15公里武装越野正在进行。燕泽斌艰难地迈着步子,头部的血管嘣嘣直跳,脚底也像着了火一样。距离终点不到几十米,他突然双眼晕眩,一头摔倒在地。
“醒醒!”在战友的呼喊声中,躺在担架上的燕泽斌渐渐恢复了意识。他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几次尝试却提不起半点儿力气。他定了定神,发现就倒在距终点不远处。那是燕泽斌比武首秀,却最终因体力不支、经验不足折戟而终。
天擦黑,燕泽斌内心弥漫着一股焦灼的情绪,“越是艰难的时刻,越离胜利不远!”
只听“嘟嘟——”几声,燕泽斌缓过神来,与指挥所失联近20小时后,北斗终端的页面终于再次闪烁:任务不变,继续潜伏!只是寥寥数字,燕泽斌悬着的心总算着了地。
翌日清晨,潜伏进入第四天,红蓝双方战斗进入胶着状态。红军指挥帐内,侦察营长白鹏宇踱来踱去,额头的皱纹拧作一团:“告诉燕泽斌,一个小时内找不到蓝军预备队,就不要回来了!”
燕泽斌深知营长是个急脾气,他也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预备队近在眼前,可测距仪电量耗尽,坐标难以获取。
“班长,我跑得快,要不我拿回去充电再回来!”上等兵陈帅的建议让燕泽斌有些心动,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很可能就此贻误战机。紧急关头,他决定冒险用方向盘手动定位。
燕泽斌先用北斗手持机测出站立坐标,尔后用方向盘找到瞄准点、转动并读数。一阵写写画画后,蓝军预备队的坐标及时传回了指挥所。
开战不到5分钟,蓝军预备队就冒起了蓝烟,出局!燕泽斌顾不上欢喜,率领队员迅速转移阵地,继续侦测蓝军目标。随着一个个坐标信息传回后方,战局很快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傍晚时分,硝烟散尽。撤退的命令传来,燕泽斌和队员们欣喜不已。
然而,回撤之路并不顺利。 蓝军在关键路口设卡布哨,整个防御区域壁垒森严,想要全身而退,谈何容易。
燕泽斌拿出地图,思虑再三,沿着山势确定了最近的突围路线。他背起重达70斤的测距仪,率先走在最前面。疲劳和饥饿透支着每名队员的身体极限。连续4小时,燕泽斌带着队员深一脚、浅一脚地翻过8座山头,绕行10余公里,终于在古长城的西向冲出突围。
5天4夜,侦察重要目标信息45个,战友们纷纷为燕泽斌点赞,“猎鹰之眼”的雅号也从此不胫而走。
(图片摄影:马振平)
心声
任务重于生命
■燕泽斌
在我们侦察兵的字典里,任务重于生命,使命高于一切。不论多艰难,都坚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