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滴清水漂流入港记
新华社记者车晓蕙 吴涛
停水检修期间,工作人员在金湖渡槽内部检查供水设施,东江水就是经过这样巨大的输水管渠被送往香港(2014年1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一滴清水,从江西寻乌县桠髻钵山顺流而下。翻山越岭,穿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进入香港的千家万户。
从源头到水尾,漂流560多公里,这滴水洁净如初。
山孕育了水,水养育了人,人守护着水。
在经济最发达地区保护“一江清水”
东江流经的珠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工业化发展最迅猛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冲动和生态保护的博弈也最激烈。
东深供水工程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运行,目前东江供港水占香港日常用水75%以上。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奇峰坦言:“跨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矛盾多,难度大,虽然广东省政府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但从各地市来说,每个地方都有发展经济的强烈冲动。”
为保护一江清水,东江流域跨区域环保之战持续了数十年。广东省为东江污染防治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在2015年就已达到20部之多,治理标准中“最严厉”“最严格”等字样频繁出现。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东江监察局、东江流域管理局、深圳市东深水源保护办公室等机构,都是专为保障东深供水工程水质而设。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东深供水工程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扩建、一次改造,累计耗资76亿元。2003年改造完成后,开始使用独立输水管渠,从东莞到深圳实现全封闭运行、清污分流,排除了水质受下游地区污染的可能。
在东江发源地,当地政府禁止伐木、禁止开矿,甚至禁止种果树。寻乌县东江源村村民张昌权说:“山上的稀土矿要是允许开采,起码有几千万元的收益,但不能开。以前种果是我们的支柱产业,现在不能种了,也不准伐木。”
在整个东江流域,保护水质的行动不断升级。目前,从城市到乡镇到农村的污水处理已经大范围铺开,对东江干流的保护从流域内中小河流治理向外延伸。据了解,河源市规划从201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投入财政资金20多亿元,对区域内100多条中小河流、1700多公里长的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在源头上保证汇入东江干流的水都是清澈的。
在东江供水工程沿线的东莞、深圳地区,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组建专门巡逻队伍,每天巡查河流,抽取样本进行监测。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水研部副总经理林青说,对供港水源,监测中心固定检测的指标每天有4个,每周7个,每月29个,全年是109个指标。如此密集而全面的监测,都是为了确保输送到香港的水优质可靠。
数据显示,尽管沿线经济持续增长,东深供水工程的水质却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林青介绍:“近两年东江来水的水质更好了。从监测数据看,多数时间99%的检测数据都能达到一类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