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中的坚守
——细数香港的中华传统风俗
新华社记者 张雅诗
春节派“利是”赏花车,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舞火龙吃月饼……香港市民年复一年,保持着“最中国”的过节习俗,重回祖国怀抱后,深藏在香港社会的这些中华文化基因更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此外,一些香港所特有的印记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太平清醮民俗、大澳端午龙舟游涌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香港的旅游资源增值。
长洲“抢包山”——独特的民间节庆
佛教传入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香港回归以后,佛教在香港的地位不断获得提升。1999年,香港正式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日定为公众假期。每年这天,香港独有的民间节庆活动——太平清醮,就在位于香港岛西南面的离岛长洲举行。
太平清醮是一种祭祀活动,相传在清朝中叶长洲瘟疫为患,当地居民为了消除瘟疫而举行祈福仪式。如今,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当天,长洲大街上,锣鼓喧天、金狮起舞,大批市民和游客夹道观赏“飘色会景巡游”,小朋友打扮成古今人物,站在高高的支架上沿着街道巡游;午夜举行的“抢包山”比赛更是将节庆气氛推向高峰。
“抢包山”是太平清醮的压轴项目,主礼人一声令下,人们就蜂拥爬上由平安包堆砌而成的巨型包山去抢包子。土生土长的67岁的长洲老人郭锦全,曾见证过昔日“抢包山”万人空巷的场面。盛大的场面也给郭锦全经营的老字号郭锦记饼店带来生意。他说:“以前没人会专程来买平安包,也没人认识。自从有了佛诞假期,买平安包的人数逐年增加。”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的中华文化传承
在刚过去的端午节,年逾70的退休港人芝姐亲手制作了30多只粽子作为应节食品。“咸蛋、糯米、五花肉,还要将粽叶的头尾剪掉……”芝姐说,粽子要蒸3小时,中途还得将它们换位置,才能平均受热。这样虽然花工夫,但可以自己调节口味。
吃粽子、看龙舟赛事是港人过端午节习惯。香港人将划龙舟称为“扒龙舟”,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最早有记录的端午龙舟竞赛是1919年在港岛东区北角举行的,随后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竞渡大赛,近些年还会举办国际性的龙舟赛事,如“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等。
香港人普遍相信,龙舟具有灵性,扒过龙舟后会身体健康、全年顺景。在每次龙舟赛前,人们还会举行简单而隆重的“放纸龙”祈福仪式。纸龙身上印有“一帆风顺”等标语,祈求赛事顺利、风调雨顺。
而说到龙舟祭祀,大屿山大澳的龙舟祭祀还神仪式可谓享有盛名。五月初四早上,人们前往大澳各庙宇请神。到端午节当天,人们会一大早将神像放在龙舟上,沿着各水道巡游,岸边居民会焚香拜祭,巡游完毕就会送神回庙。而在西贡、大埔、香港仔等地的部分村落则有午夜划龙舟纪念祖先的习俗。
“游过龙舟水,百病衰气除,”居住在西贡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在端午节当天,他和邻居们在家吃完粽子、饮完茶后,便去观赏龙舟竞赛。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全家人还会到沙滩上晒晒太阳,或是浸泡在“龙舟水”里,沾沾好运气。
龙舟寓意吉祥,因此村民们都认为龙舟滑过的水是“大吉水”。四面环海的香港,沙细水清的海滩比比皆是,很讲“好意头”的香港人都会在端午假日到“龙舟水”里浸一浸、游一游。人们相信游“龙舟水”可以洗去霉气、辟走邪气、带来好运,祈求合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