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我选择了这‘不可告人’的人生”
“时时刻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这是在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时,领导给黄旭华提出的要求。
黄旭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坚定地说:“我能承受。在大学时我经受过地下组织严格的纪律性、组织性的锻炼和考验,相比之下,隐姓埋名算什么?”
回想童年往事,黄旭华依然历历在目。抗战爆发后,沿海省份学校停办。1938年大年初四,14岁的黄旭华在日军的轰炸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求学。
不停躲避敌机轰炸的遭遇,让曾梦想当医生的黄旭华开始思考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为什么日本军队那么疯狂。为什么中国人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家乡,而是到处流浪。祖国那么大,为什么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
“国家太弱就会任人欺凌、宰割,当时有句话叫‘科学救国’。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黄旭华立下了救国之志。
为了这条救国之路,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当受领研制核潜艇的使命后,他只能选择“神秘消失”。因工作保密,父母和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父亲去世,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对于母亲,一别就是30年。
直到1987年, 黄旭华隐秘30年的生活,才渐渐显露于世。上海《文汇月刊》刊登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黄旭华把报刊寄给广东老家的母亲。母亲看到文章后,才知道儿子这么多年的去向。
母亲把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流着泪对全家人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对于亲人,黄旭华总感觉亏欠的太多。多年后,也有人对他开玩笑地讲:“你做核潜艇,真是一个‘不可告人’的人生!”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2014年,作词家闫肃为黄旭华写的词。对于这份神秘,黄旭华显得很释然,他说:“我很爱我的母亲、妻子和女儿,我很爱她们。”他顿了顿,继续说:“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我此生没有虚度,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