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
1936年8月,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14个月后,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一经出版,就轰动世界。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看过此书后,3次约见这位与红军将领们打过交道的年轻人。
斯诺在书中称长征为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丰碑。他写到:“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当时的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还在长征途中,斯诺见到的是刚刚经历过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这支队伍翻越了18座山脉,其中5座经年被雪覆盖;跨越了24条大河,历经12省25000华里,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
在事关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担负总后卫的红34师在师长陈树湘的率领下,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4天5夜,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
开国中将韩伟在回忆录《红34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中曾这样记述:“弹药打光了,红军指战员就用刺刀、枪托与冲上来的敌人拼杀,直杀得敌人尸横遍野。我团一营有位福建籍连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肠子被敌人炮弹炸了出来,仍带领全连战斗。阵地上空炮火横飞,山上的松树烧得只剩下枝杆,但同志们仍英勇坚守阵地,顽强战斗。”
率部突围时,陈树湘不幸伤重被俘。押送途中,他趁敌不备,以惊人的毅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湘江一役,长征出发时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仅剩下3万余人。
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在他高超的指挥艺术下,尽管险境中的红军从此摆脱了危机,但长征途中依然有数不尽的艰难困苦:前有地方军阀的堵截,后有国民党部队的追击,每天天上几十架飞机盘旋轰炸……
就在毛泽东指挥3万红军摆脱国民党40万重兵追剿、在贵州高原上演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后,雪山草地又挡在了这支衣衫褴褛、缺吃少弹的队伍面前。
“草地绵延数百里,渺无人烟,沼泽遍布。我们呢,能吃的都在肚子里,能穿的都在身上,缺衣少吃,无医无药,每天都有战友牺牲……”98岁的老红军张文说,“虽然80多年过去了,但我永远记得长征路上的大哥大姐们,他们中许多人在行军、战斗中倒下了!”
据保守统计,至少有1万名红军因为饥饿、寒冷、疾病倒在了四川西部的大雪山上和纵横五百里、充满毒素的水草地里。
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一旦胸中的火焰被理想点燃,纵是千难万险,也无法阻挡这些脚穿草鞋的红军将士。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血战独树镇……据统计,各路红军在漫漫征途中同敌人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了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创造了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6年10月,当几路九死一生的长征队伍最终在中国西北会师的时候,红军的数量由30余万人减到4万余人。牺牲者的名单上,包括422名营以上干部,其中有8名军以上干部、80多名师以上干部,以及更多的无名烈士。
“长征,意味着壮烈的牺牲、辉煌的胜利和精神的崛起,也塑造了这支军队的性格、底蕴和气质。”军史专家徐占权说,只有理解长征、理解长征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民军队、理解这支军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