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的选手会屡屡中招?
语言,可能是一个问题。因为语言能力不足,咱们的运动员往往无法跟裁判更有效地沟通,去解释、去申述。其次,由于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的运动员往往低调和谦逊,遇到问题往往不会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相反,很多外国选手却非常善于利用规则,跟裁判进行交涉以获得最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体操、跳水、拳击、举重这些项目中,尽管中国队成绩出色,但咱们培养出来的优秀裁判却十分有限,“圈子里”没人,自然就没有话语权,吃亏的往往就是我们。
说道这儿,还得啰嗦两句,国家体育总局必须要注意运动员的总体能力培养,除了竞技能力之外,外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语言能力出色,不仅可以和西方媒体形成良好互动,还能跟裁判进行沟通,甚至在退役后成为世界级裁判或者进入国际奥委会大家庭,用另一种方式为中国体育继续做出贡献。
扯远了,回到正题上来。有人说,好的裁判,就是让观众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如果,裁判成为了比赛的主角,我想这必然是一场失败的比赛,裁判频繁成主角,里约肯定也不会是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看过吕斌比赛的国人,只能用“悲愤”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在一场不能由实力决定胜负的比赛中,吕斌显得多么无助。其实,我们真的不需要额外的照顾,我们只需要一个公平、干净的赛场。让拳头来决定比赛的结果,仅此而已。
如果连一个连现场观众都能明显看出来,谁应该是胜利者的比赛,却被裁判黑掉了,甚至还申述无门。如此明目张胆,连基本的公平也视若罔闻。那么,我只能说国际奥委会再大力度的改革,也是然并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