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共产国际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后来改名为联共(布)]有密切关系。不了解这一关系,就不能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起点,也无法理解党后来所走的道路。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合作,编译出版了22卷《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其他一些学者也出版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基本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关系的主要脉络。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就加强了与中国革命者的联系。1919年,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其宗旨是推进世界革命。1920年4月,俄共(布)中央和共产国际派遣全权代表维经斯基前往中国,帮助建立共产党。维经斯基先后会见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在若干城市建立了革命局,该书记处直接指导成立了上海、北京、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上半年,维经斯基奉调回国后,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马林和接替维经斯基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到达上海,与李达、李汉俊会谈,一致认为应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与了筹备一大的工作,直接帮助和指导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一大上,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发表致辞。马林在长篇讲话中介绍了共产国际的情况,要求中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会议没有马上接受这一意见,但在大会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规定:“党中央委员会应每月向第三国际报告工作。”到1922年,党的二大专门通过《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正式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个决议对以后几十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很长时间内,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对中国革命给予了重要帮助,但这也是党内屡次出现“左”倾错误的国际背景。我们常说的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把苏联经验教条化的错误,其根源首先就在于这种组织上的关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妥善处理这种关系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只有了解这种背景,我们才能更加深切体会到探索中国道路的艰辛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章程
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决议和宣言,规定了党的目标、任务、所要开展的工作等。这是党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全面展开的起点。
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等等。这些内容明显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写的,所以,虽然纲领并没有直接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但实际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仔细推敲这些规定也可以发现,纲领中的某些要求与当时中国的国情是有差距的。比如,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还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们的任务只是节制资本。由此可见,如果在20年代初就要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到1922年,根据共产国际二大精神和中国国情,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以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为主要内容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实际上区分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是党的纲领的重要变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确定党的纲领的起点,必须把一大与二大连贯起来。
一大没有单独制定党章,只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包含了党章的部分内容,如入党条件、接受党员的手续、党的委员会等。1922年党的二大正式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体例上明确与党的纲领区分开来,初步构建了党的组织体系,设立了各级执行委员会,规定了严格的纪律。这是我们党的第一个正式党章。此后,我们党对党章作过多次修改。党的95年历史变迁,包括党的发展进步、成就经验以及曲折教训,在党章的修改和变化中都能反映出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是从一大这个伟大的历史起点出发,中国共产党才有了后来95年的奋斗、探索、自身建设和发展,才有了中国社会面貌的根本变化。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深刻认识我们党伟大的历史起点,对于更好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2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