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遵义会议:“前奏”与“尾声”

来源:人民网作者:孙国林责任编辑:张琴2015-01-15 15:25

关于斗争的继续。遵义会议的“尾声”,还包括了会中斗争的延续。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并未因为有了“决议”而完全停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风”在1935年4月中旬就开始吹动了,代表人物是红一军团长林彪,主要内容是更换遵义会议确定的红军军事领导人。他给“三人团”写信提出: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另外他不赞成毛泽东的“大胆穿插,寻机作战”的战术原则,认为部队净是走“弓背路”,会把部队拖垮。这实际是抹杀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军事所取得的战绩。5月12日、13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理召开。林彪、彭德怀、刘伯承等列席。张闻天主持会议,讨论对遵义会议以来中央关于军事战略战术的认识,确定今后行动方针。会议严肃批判要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意见,毛泽东发言指出这是违背遵义会议精神的。周恩来、朱德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并摆出大量事实,称赞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华。他们指出:在危机情况下,毛泽东采取兜大圈子、机动作战的方针,四渡赤水、二占遵义,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北渡金沙,才摆脱敌军包围,度过危机。会议强调要维护遵义会议确立的政治领导和军事领导的团结,克服右倾思想;并决定立即北上,同四方面军会合。两个方面军会合后,8月初,在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张闻天肯定遵义会议是正确的,要求四方面军中党支部讨论遵义会议决议。张国焘对遵义会议心存保留,态度冷淡,以致后来发展为另立“中央”的分裂主义。中央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就实际情况而言,遵义会议的“尾声”一直延续到延安整风运动乃至党的“七大”,不过那已经是另一个历史阶段了。本文所论“尾声”仅限于遵义会议后数月相关的问题,所以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