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周恩来关于遵义会议的重大贡献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汪浩责任编辑:张琴2015-01-14 13:30

(四)关于遵义会议重大意义的理解

关于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见诸于文献和较多的研究成果中,多强调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由此开始的伟大的历史转折。说遵义会议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毛周之间达成的默契,这样的概括不能说没有偏颇,但这样的概括视角是独特的,分析是别开生面、入木三分的。所谓默契,应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相互协调而又心照不宣的。如果说周恩来与毛泽东在宁都会议之前,存在着某些不协调,从长征的准备,到湘江战役后,逐步协调、达成一致,到遵义会议中心照不宣地相互支持,把逐步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主动与毛合作,还多少有一点自觉不自觉的朦胧意识的话,那么,遵义会议以后,这种朦胧意识就逐步为越来越清醒的自觉行动所代替,逐步真正的心照不宣了,合作真正的默契了。毛周关系高度默契长达40多年,直至他们相继逝世,“甚至在文革的重压下也没有破裂”[21]303,关于这一点,迪克·威尔逊有较深入的分析,他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毛周默契关系的重大意义:“这种引人注目的关系决定了人民中国的整个轮廓和进程。”[21]300所以遵义会议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毛周合作作为此后中共最高领导层领袖群体——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导关系。毛泽东为领袖,周恩来为主要助手,第一代领导集体这一主导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和新中国基本轮廓。

[1] 李海文,费虹寰.周恩来研究述评[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 金朝晖.遵义会议前后周恩来在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中的关键作用[R]淮安:淮阴师院周恩来研究所,1998.

[3]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3.

[4] 伍修权.回忆与怀念[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79.

[5]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M].香港:明镜出版社,2003.

[6]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7] [德]奥托·布劳恩(李德).中国纪事:1932—1939[M].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

[8] 王力.现场历史——文化大革命纪事[M].香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

[9] [美]理查德·尼克松.领导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339.

[10] 王行娟.贺子珍的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

[11] 贵州社会科学杂志社,贵州省博物馆.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G].贵阳:贵州社会科学院,1983:86.

[12]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遵义会议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 李聚奎.遵义会议前后[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53.

[14] 吕黎平.青春的步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174.

[15] 杨尚昆.相识相知五十年:我所了解的恩来同志[M]//周恩来百周年纪念论文集: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4.

[16]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24.

[1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 刘英.在历史的激流中[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79.

[19] 冯建辉.从陈独秀到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0] 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论——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0.

[21] [英]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22] 金冲及.毛泽东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3] 金冲及.周恩来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4] 黎平会议论文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69.

作者简介:汪浩(1942-),男,江苏涟水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哲学、教育、中共党史研究。

(来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