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延安整风时周恩来回忆遵义会议一段话的认识
“从湘贵黔交界处,毛主席、王稼祥、洛甫即批评军事路线,一路开会争论。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为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循二方面军原路西进渡乌江北上。李德因争论失败大怒。此后我与李德的关系也逐渐疏远。我对军事错误开始有些认识,军事指挥与以前也不同,接受毛主席的意见,对前方只指出大方向,使能机动。因此遵义会议上我与博古的态度有区别。”[12]64
有些研究者,引周恩来自己的这段话,以贬低或矮化周恩来。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应注意到:第一,这是周恩来在整风中自我批评的一段话,一贯严于律己的周恩来,更要低调,避免评功摆好。他自己说对军事错误,“开始认识”,显然是自谦。第二,他与李德的争论,早在长征前已开始,在黎平的争论很激烈。“总理批评了李德,总理把桌子一拍,搁在桌子上的马灯跳起来,熄灭了,我们又马上去把灯点上”[24],并不是此处轻描淡写的“与李德的关系也逐渐疏远了”。第三,遵义会议上周旗帜鲜明地推举毛泽东,不仅仅与博古、李德的态度有区别。因此,引用这段话,来否定毛、周遵义会议前逐步达成一致,或者出于某种目的,矮化周恩来,是缺乏说服力的。第四,延安整风,旨在总结经验教训。周恩来在立三路线、王明路线时期,曾是中央领导班子中重要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支持过他们的工作,他们的错误他也有份。特别是抗战初,关于统一战线问题,周曾因共产国际的原因,一时态度不明朗。整风中,周更加低调,以示诚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黄少群同志总结说:“周恩来这段发言,实际上说明了他在遵义会议阶段对毛泽东主张的大力支持,也说明了他思想发展的成熟过程。而且还可看出周恩来的那种不掠美、不邀功,严于律己、虚怀若谷的伟大胸襟”[1]131,这样的评价应该说是公允的,实事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