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渡赤水战役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的高超指挥艺术,彻底扭转了红军被动挨打的局面
四渡赤水战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战略战役指挥才能和卓越的谋略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妥善处理了“打”和“走”的关系,机动灵活,在运动中歼敌。遵义会议以前,“左”倾机会主义者根本不知道“打”和“走”的辩证关系,实行“只打不走”的方针,主张“放下行李再打仗”,红军因此几乎陷入绝境。毛泽东正确处理了“打”和“走”的辩证关系,实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略决策,在广阔的战场上采用大规模的运动战,采取大踏步进退的战术,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大幅度地迂回,赢得了我军许多局部优势和主动,从而使整个形势向着“利己不利敌”的方向转化。毛泽东说:“对于我们,走路的时间通常多于作战的时间,平均每月打得一个大仗就算是好的”。四渡赤水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这就把“走”和“打”有机统一起来,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辩证法。如果没有四渡赤水的“走”,就不可能牵着敌人的鼻子化被动为主动,也就不可能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第二,重点突出一个“奇”字,做到了出奇制胜。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红军的行动始终突出一个“奇”字,这是我军取得胜利的奥秘所在。为了防御而进攻,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这样的战略战术变幻莫测、不依定法,使蒋介石的部队根本无法摸清红军的战略意图,使蒋介石军队穷于应付、百无一能,而红军则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刘伯承回忆说:“有时看起来好像红军在向东挺进,事实上却在向西进军,敌人以为我们北渡长江,实际上我们的目的是要绕过去给他们以另一次打击。”在三渡、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用兵突出一个“奇”字,既指挥了我军,又调动了敌军,以大张旗鼓的三渡赤水,造成敌人的错觉,又以秘密神速的四渡赤水甩掉了敌人,取得了战略主动权。在毛泽东的高超指挥下,红军彻底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